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平 《经济论坛》2008,(3):131-133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辖塘沽区、大港区、汉沽区三个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一部分,面积227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72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211平方公里,未利用地(滩涂、盐碱地、荒地)331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
辛渐 《经济导刊》2013,(12):43-44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市场化的改革理想、过去政策法规的延续以及各地改革实践的经验积累,是高度概括的方向性指标。市场人士指出,作为未来土地改革的一个重大方向,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但考虑到现行土地管理制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两点:第一,不能走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要走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第二,不能光是土地城镇化,还要人口城镇化。要实现这两点,过去的城市化是政府圈地,然后征地,再卖地,把赚来的钱和以地融资来建设城市。不能再走老路,这就意味着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事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统筹协调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科学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全国部分省市特别是北京、成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研成果,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集体组织和用地企业是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流转交易的积极推动者,地方政府是集体建设用地能否直接流转交易的关键决定者。在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流转行为不能根本杜绝的现实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变堵为疏,规范交易双方行为,调整市场秩序,建立中介组织,降低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6.
邵宇 《经济导刊》2013,(12):5-6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改革方案中,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征地制度以及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变革;二是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的问题。二者核心目的都是使农民收入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文章重点考察工业用地组成及其结构变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并且从市场化间接协调、知识要素积累视角,研究土地配置改革的制度困境与创新方法。具体而言,文章采用200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评估产业用地试点改革的制度功能。研究发现,以加大用地优惠、增加开发强度、提高准入门槛为特征的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创新,在高行政级别的城市中尤其如此。影响渠道分析表明,试点改革通过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产业结构调整和在岗职工薪酬水平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文章的政策意义在于,应进一步加快改变工业供地偏向和让渡土地要素收益的土地配置模式,促进社会消费、知识创造与人力资本积累成为经济效率模式重塑的关键驱动力。上述结论有助于为新发展阶段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经验证据,为经济结构转换和创新驱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其具体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其中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土地问题,其关键并不在土地问题本身,而是在于农民工是否实现了城镇身份、待遇的真正转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能探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带来的土地问题,即如何在二元土地制度背景下,实现伴随人口城镇化应该带来的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既能够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为进入城镇创造条件,又能够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0.
1.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根本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赋予农民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产权是保护其土地财产和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基础条件。首先,必须重新界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土地所有权必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扩张阶段,这一趋势将成为今后几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扩张带来GDP的高速增  相似文献   

12.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政策变动与农民利益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是在政府与农民互动作用下推进的,质而言之,是政府的农业政策与农民利益互动影响的结果。按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实际受益情况等客观标准来评价,近20年来,中国政府关于农村和农业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明显地具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士虎 《经济》2014,(4):32
正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那么,在党中央明确提出不能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来降低城镇化成本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经济》记者专访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为读者答疑解惑。"在城镇化过程中,无论是进城的农民,还是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他们的权益都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张晓山告诉记者,农民的权益包括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发展的制约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农民拥有的土地权能残缺,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影响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土地征收范围宽,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征用范围无限度扩张;征地补偿标准低,并带有强制性,致使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四是中央政府对土地供应实行计划审批和指标控制,造成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供给与城镇人口增长的需要不相适应。五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储备制度垄断土地供应,获取土地收益,并形成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征地制度的演变与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征地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目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近些年,学术界对征地制度进行了不少研讨,政府从政策层面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有必要就征地制度的演变、存在的问题与实质、改革的目标和路径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23):F0002-F0002
尽管《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至今尚未得到圆务院的批准,但土地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新秩序”已经基本建立。征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将构成未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18.
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脱节,以至有两亿多农民工徘徊在城乡之间,几千万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这是中国现代化转型和人力资本升级的主要障碍。有意思的是,在新一轮制度改革的讨论中,人的城市化往往被一笔带过,而土地的非农使用即城市化使用却吸足了眼球。土地制度改革中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俨然成为正统和主流,下面就对当下流行的几个主要的提法逐一剖析。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流转是普遍存在的,目前已呈扩大化、市场化,非秩序化趋势.有的名为卖厂,实为卖地;有的名为联营,实为转让;有的作价入股,按股分红;有的出租厂房,收取租金;有的联合办厂,收取土地使用费.  相似文献   

20.
赵国鸿 《经济》2007,(3):114-1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很广,千头万绪,既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又需要推进相关制度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需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