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房地产开发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浅析卢和生我们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的审计调查中发现,其经营单位在房地产开发中不按政策规范操作,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下面就其表现形式、存在问题及危害浅析如下:一、开发企业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以国有正规、资金雄厚、财务核算规...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法律探讨 1.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和危害关于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法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2004年3月3日《前沿问题》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流向的特定性,即专指国有资产流向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二是权益的被侵占性,即在没有合理补偿的情形下,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侵占。”笔者认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国有资产的非法转移。  相似文献   

3.
试析国有物资企业资产流失的形式及预防对策邹德栋当前我国国有物资企业在物资经营上发生全面亏损,而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又大量流失,不但给扭亏增盈、再造辉煌增加了难度.而且与全国物资厅局长会议上提出的“队伍不散、人心不乱、关系不断、资产不流失”是相停的。(一)...  相似文献   

4.
现时的会计委派制是指国有企业的有关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向国有企业派出会计人员并授权其代表派出机构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管制度.它是在当前国有企业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初衷是为规范会计行为、强化会计监督、根治会计信息失真、杜绝贪污受贿、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它自实行以来,在规范经济秩序、发挥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监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着无形流失、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问题。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努力使所有权与监控权相分离,一是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驻监管代表亲临实地直接监管,二是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委托代管,授权经营;三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6.
电力公司生产电力设备,自来水公司经营水网设施,消防局经营消防器材.大医院生产医疗制剂.电信公司经营手机……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当前部分国有垄断企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其资源.资金和政策优势涉足其他竞争性行业,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环境.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会造成国有资产低效运行或流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制止金融性国有资产流失梅睿哲,刘思东根据企业资产经营活动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国有资产划分为金融性国有资产和非金融性国有资产。金融性国有资产是指政府在银行、信贷、保险等金融业务领域从事经营活动的资产,非金融性国有资产则是指政府在物质生产领...  相似文献   

8.
一、国有企业转制后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及其原因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改造成为多元化投资的企业之后,依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这种流失现象通常是在国有资产、国有股权的使用、分配、交易过程中发生.  相似文献   

9.
国营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经营上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虚夸利润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因此,加强干部的离任审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此谈些浅见,仅供参考.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些表现国有自产流失有多种表现,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固定资产无偿占用、无形损失、无形资产无偿占用、经济担保联带责任造成报失等等几方面。1.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近年来,为增加利润增长点,很多企业都兴办多种经营企业,但大多不大规范.先由主业扶上马、送一程,甚至有的一直扶万走,…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为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其不仅存在于国企改制、重组过程中,而且在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同样存在。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是当今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是省政府于1998年投资成立的综合性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1亿元人民币,是在授权范围内负责经营国有资产行的特殊企业法人,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主要履行如下职责:一是作为省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产权代表,行使出资人所有者职能;二是从事投资、参股、控股、以及产权收购、出让等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等资产经营活动,运营收出让等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等资产经营活动,运营公司根据安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搞好国有资产运营,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初步运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清产核资的重大意义 1.多年来,各部门、各单位的国有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较为复杂,一些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不清,家底不明,不便于管理和经营。及时开展清产核资,有利于全面准确掌握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国有资产,弄清国有资产基本情况,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3.
在近年来的审计中发现,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房屋出租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不但会扰乱财经秩序,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还会引发其他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谢次昌透露──国有资产10年流失逾5000亿元最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谢次昌撰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有资产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据有关部门调查,从1982年至1992年,国有资...  相似文献   

15.
史淑琴 《内蒙古财会》1995,(8):29-29,28
一、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及成因。1、国有企业亏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企业亏损是最大的国有资产流失。目前,国有企业挂帐损失及潜亏普遍存在;重点调查显示,因潜亏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占多种流失形式的首位。究其原因,既有经营管理的原因,也有政策因素。近年来.部分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经营效益欠佳,使挂帐损失扩大.而企业自行无法弥补损失,明亏潜亏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6.
陈国栋  曹万彬 《活力》2010,(14):202-202,204
当前,国有或集体所有资产流失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侵害现象十分严重,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的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而对此又缺乏制度性的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经过四十多年的积累和建设,我们目前已拥有3.5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它们分布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中。这些巨额的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迅速发展的物资基础,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价值形成和增长主要来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采取了行政配置方式,只重视了资产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忽视了资产内在质量的提高和改进,致使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营效率低下。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国有资产的利用效果,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尤其是引入市场机制后,在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和格局中,国有资产价值经常受到侵蚀,各种形式的浪费和流失仍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8.
<正> 国有资产流失,是任何国有资产的占用单位违反国有资产管理及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造成国有资产或其应得收益的损失。据估计,我国国有资产以每年数百亿元的速度大量流失。资料表明:从1982年到1992年,国有资产流失高达5000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元,近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速度更是触目惊心。国有企业目前存在对经营者的管理失控问题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过分的在职消费;2.信息披露不规范;3.短期行为;4.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国有资产低效使用;5.侵占国有资产;6.国家股不分红或少分红。上述种种说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代理成本过大,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降低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代理成本,实际上就是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只有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  相似文献   

19.
国有民营商业企业审计探讨赖新志,曾万龙,钟晓华目前,我国许多国有商业企业实行了"国有民营"经营形式。这项改革为国有商业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走出困境注入了活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偷税漏税,财务失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同...  相似文献   

20.
朱志伟 《新疆财会》2003,(12):71-73
2001年底国家公布的我国国有资产分布情况和2001年底自治区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度检查汇总分析所提供的数据是:我国国有资产总额109316.4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指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73149.3亿元,占我国国有资产总额的66.9%,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36167.1亿元,占我国国有资产总额的3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