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虚拟经营对混合型运行功能的企业分工与组合,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并形成,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互动与互融的趋势.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强化企业虚拟经营能够加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在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运用虚拟经营以期加快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当前正在进行转型升级这一现状,分析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为支撑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宁波该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在我国,一方面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力”不足;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小而分散”,对装备制造业“推力”不够.存在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层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最具代表性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东北这四大板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国际比较可知,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近年来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对困境。文章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经济和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进而从挖掘政策红利、改变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提速服务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破除我国产业发展困境的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并没有出现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依赖度减少所引起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化现象严重、金融市场建设明显滞后所造成的。因此,加快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必须立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专业化发展以及扭转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产业集群式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是融合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沈阳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要走产业集群式的发展道路来加强两业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本文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以国际经验的归纳和比较为基础,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最后,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是连接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是科技与文化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自身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产业形成优化、促进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分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构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文章认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产出变量,决定于作为投入变量的制度、基础设施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苏珍珍 《中国纺织》2014,(11):28-3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对于中国的纺织行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浙江省1992年、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其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包装行业面临结构调整,纵深发展包装生产型服务业,促进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将促进我国包装产业和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分析我国包装生产型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性和突出问题,提出我国包装业从相对被动地配套服务,转变为主动引导性服务,向制造业提供新的包装理念:即环保意识、适度包装、提升价值观、包装物回收利用和包装专业化服务与包装集成化服务,有效地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提出制造业在发展中不断开发新产品,对包装提出更高要求,以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形势,从而促进包装产业的发展,即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提出促进我国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产业,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本文认为,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此,要准确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特点,全面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借鉴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已成为降低碳排放进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基于30个省市2008-2019年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行业异质性,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呈倒U型,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当产业协同集聚度低于3.142,产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6.
易芳 《中国纺织》2014,(11):36-37
进行智能吊挂普及后能为宁波带来的整体效益:产量提升+接单加强+用工压力缓解+产业升级带来的规模效益等=平均年效益30亿~50亿左右。服装及相关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产业链的终端,在尚且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现状下,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相对来说并不具备太高的技术含量。国务院关于促进更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理念一出,  相似文献   

17.
一、甘肃省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依托于制造业的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必然性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同时随着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产业链的运作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制造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加速制造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加制造业价值增值和提高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文章在对现代制造服务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发展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中综合运用AHP-熵权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改进了灰色关联模型。然后以安徽省为例,计算出2002~2012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总体及各细分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协调度在0.4~0.5之间,属于失调类型,其余产业协调水平均属于勉强协调类型。最后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有利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出发, 利用 2001~2017 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数据, 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效率变化情况, 并运用VAR 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效率的潜在影响。 研究发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效率在生产性服务业冲击影响下呈现不同特征, 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效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冲击的反应比其他子行业更加明显;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效率受到冲击持续时间较短;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效率受到冲击持续时间较长, 冲击时间周期明显要长于其他子行业。 因此,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各子行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