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长期处于分、立、撤、并、升、降等反复徘徊的状态,其制度变迁表现出强制性、渐进式、路径依赖性与滞后性特征,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积极变化,但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取向应是从强制性制度供给向诱致性制度需求转变,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及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长期处于分、立、撤、并、升、降等反复徘徊的状态,其制度变迁表现出强制性、渐进式、路径依赖性与滞后性特征,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积极变化,但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取向应是从强制性制度供给向诱致性制度需求转变,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3.
由市场金融制度替代计划金融制度,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取向.在已有的金融改革过程中,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没有象经济制度变迁一样走诱致性和强制性交互演进之路,而是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4.
曾庆军 《审计月刊》2005,(11):41-42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模型,比较典型的是林毅夫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Lin.1989).在实际生活中.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很难划分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5.
会计准则变迁及其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特征和成本进行分析。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渐进式的变迁,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伴随这种变迁产生的准则制定成本、执行成本、摩擦成本、机会成本和外部性成本也将影响会计准则变迁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过程本身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成本与收益的变动会使制度产生不均衡,并诱致了制度的变迁.本文就从制度变迁的成本角度来分析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是制度环境的变化和制度的非均衡性。我国的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变迁基本上是以强制性为主导,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变迁方式,可能是我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较为理想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祥修  邹宏秋 《企业经济》2002,(6):53-53,72
一、我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史 制度变迁是指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安排的替代,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制度变迁的历史.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企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实施后成本。首先是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有两层意见,制度变迁主体的政治风险和制度变迁所的社会政治风险,这种成本必须内部化。因为成本内部化是与改革收益内部化相对应的,作为诱导性制度变迁的主体,其改革是为了追求潜在的利润,当然其政治成本应内部化。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只要制度安排成功就可获得最大的租金,还可获得支持和巨大的政绩,甚至职位的提升,因此其改革成本理应由改革主体自行承担。其次是机制更替引起的制度利益转换成本:一是旧制度下的能够获得的利益,在新制度安排后,被取消,这部分成本可以称之为新制度安排的机会成本;二是新制度安排后由某些人承担了的费用,如农业制度变迁后,予以制度化的乡统筹、村提留;三是新制度安排后,未予以制度化的成本,可以在制度运行期间与制度化的费用一同由微观主体承担,也可以向后累计,找适当的时机予以分化解构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一、基于外生性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安排与基金的行为选择 1.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安排及其治理缺陷 与发达金融市场中基金制度的诱致性变迁不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是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为证券市场聚集资金、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在市场倒逼的条件下进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其制度核心--产权结构的垄断不仅直接影响到基金的组织结构,而且决定了基金的交易行为相对于其它的交易主体而言,享有更多的权利,也承担着更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中政府的公共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开了新时期如火如荼的变革大幕,这场以农民为主体饱含强烈变革诉求的中国农村土地诱致性制度变迁表现出了强烈的制度绩效.但同时以中国农民的自发实践为基础,以满足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民大众的朴素愿望为目标的中国土地制度安排本身就不是一种经由精心设计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运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极大地激发过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安排表现出明显的制度缺陷.可以说,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萌芽,既产生于其农地制度的土壤,同时又是源于中国农民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某种自发修补.然而仅仅依靠农民现实实用性的交易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是农地流转的制度供给主体,政府有责任通过对我国农业、农村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把握,使农地流转运行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在崛起的国有跨国公司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纵向历史法和过程-事件分析,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脉络,力图揭示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演进的阶段特征及其制度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始终伴随着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交互作用;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符合传统的渐进演化规律,在推进速度上又表现出超常规、非线性的特征;国有企业国际化的特殊历程根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大容量内需市场的特殊制度环境。当前,唯有通过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混合所有制基础上建立现代跨国公司治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行为,才能使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以更加合法合规的姿态,更好地实现国家使命和企业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湛 《会计之友》2006,(34):69-70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提出优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以提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从动态视角(2001—2011)研究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诱致性变迁,强制性内部控制制度变迁更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在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随着政府强制力的增强,内部控制对财务重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渐进式制度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渐进式的制度创新道路,就是把强制性与诱致性的经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即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相统一,力图通过经济、政治制度创新协同进行的策略将政治目标的主观性最大程度地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上,使经济制度创新成为政治制度创新的动力.因而渐进式制度创新较激进式制度创新更趋向于内生型,是社会自发推动与政府主导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诺思开创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对理解一国经济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制度变迁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偏好结构。本文基于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以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为例分析了中国金融制度经历的从计划向市场的改革变迁历程,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典型特征:政府主导型、强制变迁性、渐进转型性。这种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并锁定在低效率状态。未来,必须引入新的变量来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才能达到更为高效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17.
Di艳霞 《四川会计》2001,(11):41-43
一、中美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的类型差异分析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制度的变迁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通过行政权力和立法手段等外在强制力推行制度、变革制度的一种制度变迁方式。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通过一种环境的自发力量产生的诱导力推行制度、变革制度的一种制度变迁手段。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属性。自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至发展成熟,无不渗透着国家的强制性。最初财政部于1984年9月25日发布了《关于成立会计咨询机构问题的通知》,规定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以国家为制度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同时又是一种边际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当国家采用渐近的增量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激进的休克疗法来推进制度变迁时,必然导致国家最大限度地维持“体制内产出”的稳定性,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各种显性或隐性的金融补贴。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的合理性,并分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提出优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以提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正>"制度变迁有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由政府法令引致和变迁"。冷却期制度是对交易中处于明显不利地位的消费者提供的一种特别保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