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立足区情、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关注甘肃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栏目从本期开始,摘要编发省内各地、州、市、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发展本地经济的思路、观点、对策、经验及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做法。以期相互探讨、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2.
周强 《发展》2002,(7):13-13
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立足区情、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关注甘肃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栏目从本期开始,摘要编发省内各地、州、市、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发展本地经济的思路、观点、对策、经验及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做法。以期相互探讨、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3.
李希  田宝忠 《发展》2002,(7):10-11
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立足区情、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关注甘肃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栏目从本期开始,摘要编发省内各地、州、市、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发展本地经济的思路、观点、对策、经验及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做法。以期相互探讨、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4.
新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关系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本文对新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同时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区域化和地区化程度不断加强,范围不断扩展。2001年11月4日,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文莱会议上,中国政府总理朱镕基同10位东南亚国家领导人探讨了彼此共同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一致同意启动"10+1"方案,即中国和东盟10国在未来的10年内建立起一个自由贸易区,以进一步推动区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据预测,中国—东盟自  相似文献   

6.
由《世界经济》编辑部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经济学研究方向与学术期刊规范化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1日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主要经济学学术期刊和部分高校的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中国经济学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研究的相互关系、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经济学学术期刊的规范化以及匿名审稿制度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从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调整我国贸易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参与国际技术的共同研发等方面指出了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全球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明显,我国国内经济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中国当前正面临着从非均衡发展模式向均衡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时期.本文重点探讨有关空间经济视角下地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形成因素和空间经济模型,结合基础或创新拓展的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全面探讨了我国地区非均衡发展的动因、机制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存在着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供求关系的问题。在计划经济的"卖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发展主要受到"供给制约",政策千方百计扩大供给;而在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发展主要受到"需求制约",扩大需求往往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着力点。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共同着力,才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双高"目标。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后劲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福建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其增长态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令人关注的变化,暴露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因此,跨入新世纪,福建经济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必须对经济发展后劲问题作出系统的、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本刊特约我省计委、财政厅、物价局、科技厅、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宁德地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对此问题作专门的探讨。龚栋剖析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表现及原因:杨益生提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整体思路;荆福生从地区实际出发,探讨了解决宁德市经济发展后劲问题的三大对策;马潞生、陈荣凯、郑勇、丛林则分别从财政政策,价格杠杆、经济增长源泉、科技进步等方面,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了多方位的思考。我们相信,他们从宏、微观方面,所提出来的观点与见解对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将有深刻的参考意义;我们也期待,大家共同来关心和支持这一重大课题的讨论,为促进福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献策献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那的影响,尝试性探索了调整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和全国相比,特别是和经济发达地厂。相比,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和效益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应该说,目前黑河经济既没有落后地区追赶先进地区的超常发展速度,也缺乏各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理想效益。经济发展速度慢、效益低,有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体制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低速度、低效益的弱质产业。本文结合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中央根据当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战略决策。山东省实施这一战略决策,从省情出发,制定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总体规则。沂蒙山区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步伐,这是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核心区和外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关注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的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最新兴起的空间经济学为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本文主要从空间要素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利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探讨了由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聚集力和拥挤效应的分散力共同作用导致形成核心区和外围区的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核心区经济的同时,促进核心区对外围区经济带动作用的途径。最后给出了促进天津滨海新区及其外围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评价东部10省市科技与经济竞争力,分析其差距、主要影响因素及区域整体科技与经济竞争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市间科技和经济竞争力差距明显;科技产出是影响科技竞争力差距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是影响经济竞争力差距的主要因素;区域整体科技与经济竞争力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但民营经济与科技竞争力则负相关;科技发展不同程度地滞后于经济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是各省市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宋新欣 《中国城市经济》2010,(5):171-171,156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立足宁夏实际,研究和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取向,对缓解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促进宁夏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宁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宁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应该思考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书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江苏和山东是我国的两个经济大省,两省地理相邻,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省也有许多差异。对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沿海经济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反映两省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两省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有利于两省相互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区域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明显趋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解决动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和各地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速度、质量和效益取决于区域实际和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