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一)节能减排概述"节能减排"是2006年初中国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  相似文献   

2.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综合性等原则。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从节能效果、减排治污效果、"节能减排"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四方面设计。节能效果指标可以用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单位能耗收入、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率和投资节能率;减排治污效果指标可以用"三废"回收利用率、"三废"排放达标率、单位"三废"排放收入和投资减排率";节能减排"经济效益指标可以用"节能减排"投资收益率和"节能减排"成本费用收益率";节能减排"社会效益指标可以用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和环境质量优化度。  相似文献   

3.
马文丽 《活力》2013,(17):62-62
项目节能减排管理指的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减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降低污染物、噪声的排放.一、项目节能减排的主要管理内容1.能源消耗.能源消耗量指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包括工程承包合同范围施工生产、辅助生产、附属生产消耗和现场办公消耗的能源,不包括用于生活目的所消耗的能源.关键词:施工项目;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4.
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系统时,节能就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减排就是减少系统对生态环境的输出.节能减排互为因果,如果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必然减少;反之,如果对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必将减少能源资源的开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人类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之内,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必须严格限制在它的界阈内,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5.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它借助于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最小的环境影响、最少的资源、能源使用,最佳的管理模式以及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水平.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两者相互结合并科学管理是达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节能减排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技术进步在实现节能减排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7.
水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产业,也是主要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行业之一。"十一五"以来,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水泥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但是,水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重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仍有很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主要途径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生态江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增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全国节能减排形势仍相当严峻。特别是2006  相似文献   

9.
关注今年以来GDP增速有所下降的人们,可能忽略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事实。一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1255、131.2和1114.1万吨,分别比2010年同期减少1.63%、0.73%、1.74%、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206.7万吨,同比增长6.17%。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继续增长。污染减排指标由化学需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7,(4):18-24
企业技术创新是否能促进企业污染排放的减少,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确定的结论。本文选择我国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两个行业共137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并探讨政府官员晋升考核制度转变对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污染排放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有利于节能减排;地方政府官员晋升考核制度的转变会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污染排放的负向影响程度。在纺织服装业和金属制品业中,这一结论都存在,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纺织服装业的负向影响程度要大于金属制品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下降21%左右,重点工业行业的单位  相似文献   

12.
张冬英 《财会通讯》2021,(8):169-172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环境问题愈加突出,工业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节能减排任务.火力发电企业作为资源能源密集型的产业,对于降低排放环境污染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文章基于资源流视角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扩展分析,并将分析成果应用于具体案例,从更大范围帮助企业降低环境成本,扩大节能减排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瑞 《数据》2012,(12):32-33
过去几年,随着我国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日益深入民心.今年8月6日,我国《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了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 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石油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在当前严峻的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形势下,有必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现状,在借鉴有关国内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促使其进行积极有效节能减排的外部与内部动力因素,据此建立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模型,阐述了其外部与内部动力机制模型中各动力因素的动力措施与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国内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石油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摩托车使用汽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汽油燃烧后的废气会形成有害物排放。对摩托车而言,中国法规限制的排放包括:气体排放(CO、HC、NOx),其中HC是指所有气态碳氢化合物(总碳氢),包括发动机尾气排出的和车辆油箱等其他部件挥发出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而企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体,更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与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之上能源会计应运而生。本文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能源会计的内涵,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以能源会计促进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杨彬 《企业导报》2012,(10):20-2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成本。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下的重要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能更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探索和建立节能减排的经济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周燕萍 《企业研究》2012,(6):151-152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钢要提出,到"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能源消耗及节能减排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同时,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也急需加强能源消耗及节能减排统计工作。作为一名与此息息相关的统计人,深感其统计工作之重要。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也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其中,钢铁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钢铁企业加强能源集中管理,是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一、钢铁行业能源管理方式介绍当前中国钢铁行业的能源管理大致分三种:集中一贯管理、信息处理管理、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