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同案被告人而言,由于存在利益上的关联以及我国未确立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因而不具有证人资格,不能成为反对其他同案犯的证人.但是,对于某些无法取得其他证据或比较隐蔽的重大案件,鉴于对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统一的考虑,有必要在一定条件下赋予同案被告人证人资格,以尽可能实现对实体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对于认定事实错误的案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有错必纠原则,应当提起再审程序,而按照一事不再理原则却不应当提起再审程序。面对一事不再理原则与审判监督程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需要重新审视两者的内涵。用公正和人权的价值理念,协调两者的关系,重新构建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请理由。  相似文献   

3.
为了继续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实现司法公正的实体价值、程序公正的程序价值,便于法官在此基础做出准确的裁判,在我国设立传闻证据规则意义重大,而且我国目前也己经具备了设立传闻证据规则的各方面条件。本文建议以西方传闻证据规则为蓝本,确立以“原则加例外”辅之以配套措施的立法模式,构建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传闻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4.
论程序公正     
没有实体的公正就不可能有程序的公正,在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应该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在刑事诉讼法中加以具体的规定。如果程序公正无法在刑事诉讼立法设定中充分实现,则无法为刑事司法提供良性的制度资源,那么实体公正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程序公正只有成为刑事诉讼立法的基准价值,刑事诉讼立法才能走向理性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论程序公正     
没有实体的公正就不可能有程序的公正,在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应该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在刑事诉讼法中加以具体的规定。如果程序公正无法在刑事诉讼立法设定中充分实现,则无法为刑事司法提供良性的制度资源,那么实体公正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程序公正只有成为刑事诉讼立法的基准价值,刑事诉讼立法才能走向理性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复追诉的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机制却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甚至也没有关于重复追诉的法定理论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重复追诉的理念基础选择的分析,提出我国应当借鉴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弥补我国在一事不再理原则上的空白,实现与世界刑事诉讼法价值的接轨,即不仅实现整个诉讼程序的公正,还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项宪法性权利,也就是加强人权的保障。同时,在将大陆法系一事不再理原则明确地适用我国后,提出了另一与一事不再理原则建构密切相关的制裁措施,即程序性制裁措施,以期通过宏观分析实现《刑事诉讼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共同构成了当今法治社会的司法公正,并且对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具体制度的构建和运作。加强对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既分离又统一的认识对我国法制建设以及依法治国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继续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实现司法公正的实体价值、程序公正的程序价值,便于法官在此基础做出准确的裁判,在我国设立传闻证据规则意义重大,而且我国目前也己经具备了设立传闻证据规则的各方面条件。本文建议以西方传闻证据规则为蓝本,确立以"原则加例外"辅之以配套措施的立法模式,构建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传闻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9.
李洪池 《活力》2010,(12):99-100
刑事再审程序是指法院对已受生效之刑事法律评判的被告人进行重新审理.旨在纠正已生效的错误裁判的诉讼过程。作为刑事诉讼的一种错误矫正机制.刑事再审程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我国刑事诉讼也设有再审程序,即审判监督程序.它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相似文献   

10.
刘莉 《中外企业家》2016,(6):158-159
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争议较多的一个程序,它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案对民事再审事由作出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其中对程序性再审事由的规定体现了我国立法机关奉行程序公正的立法理念,向构建再审之诉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目的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有效解决当事人反映突出的"申请再审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民事诉讼中,法官适时、准确、恰当地行使释明权,有助于司法活动的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效率保障。释明权作为保障案件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提升诉讼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诉讼活动中平衡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并真正实现平等对抗。具有代表性的德、日、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相关法律中,都有针对释明权的确定性规定。本文以借鉴国外立法成功经验以弥补我国相关立法不足为出发点,对我国释明权制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冯龙良 《价值工程》2011,30(24):289-290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司法和审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它以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结合,一般公正和个别公正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一致为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制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犯罪人权利保障的发展史,而无辜被害人的权利似乎被抽象的公权力所覆盖,且慢慢地被人遗忘。受国家制度、经济条件、司法理念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刑事法对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在法律援助权方面,虽说《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给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比,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在理论和实践当中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主要从法律的平等性原则、诉讼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三个方面论述了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的价值基础。介绍了域外的法律援助模式,分析了我国目前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就加强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提出了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张璜 《中外企业家》2009,(2X):165-166
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必须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其中司法公正原则乃是司法活动的灵魂。对于司法公正中所包含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者之间的博弈和取舍,往往是学界正义的重点,而实际上两者之间所达到的平衡和相互作用才正是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真正实现的关键,因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决不能偏废一方。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的民事法律制度。诉讼时效起源于罗马法。依罗马市民法,诉权不因时间之经过而消灭,但审判官所与之的诉权,则原则上必须于一定期限内行使,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永久诉权与有期限诉权之分。诉讼时效届满,涉及到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的效力,是指时效期间届满后所发生的法律后果。目前从世界各国民法关于诉讼时效的效力规定来看,可分为三种:一是实体权消灭主义,即将诉讼时效的效力规定为诉讼时效届满后直接消灭实体权。二是诉权消灭主义,即时效届满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民事执行制度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此项制度的设立,能够有效保障权利人实现民事裁判所确定的实体权利,体现法律强制性的同时也维护了法律至上的权威。纵观我国当今司法现状,“执行乱”、“执行难”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而现行的民事执行机构自我约束体制却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现实必要性愈加凸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是指享有检察监督权的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执行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的制度,旨在依照法定程序规范人民法院的执行实施行为和执行裁决行为,保障民事执行权合法、良效的运行。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民事执行权的监督和矫正,有助于民事执行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张彤  李建国 《活力》2013,(14):40-40
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延伸了法律援助的适用阶段,调整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对于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体现程序正义,促进实体公正,都将产生重大的意义。现结合爱辉区的法律援助工作,探讨新《刑事诉讼法》对爱辉区法律援助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名牌实现零的突破 2003年9月1日,中国名牌质量管理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按照科学、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严格规范的评价程序,确认了153个产品为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新疆天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天山牌羊毛衫”、新疆天彩科技有限公司的“天彩牌彩棉纱”榜上有名,实现了新疆在中国名牌产品榜上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权力的运用必须遵守法律规定。行政权力的运用除了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授权进行的行政立法活动外,主要是行政执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合法包括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虽然近年来理论与实践将程序公正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但实体公正无疑仍是法律公正的内容之一。对实体公正的追求符合中国的法律传统和社会心理,实体公正的地位不容动摇。因此,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的今天,继续关注行政执法的实体公正问题,具有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愈加明显,刑事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要求处理刑事案件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提高司法效率.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理论上能够缓解目前"案多人少"的司法办案压力.目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处于试点运行阶段,还没有在法律上具体明确认罪认罚案件在实体权利和程序选择上的不同处理机制,因此进一步研究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确认识认罪认罚从宽程序运行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和明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律原则、法律标准和法律程序,促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