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央关于中部区域发展新的战略思路,是中部广大干部群众盼望已久的重大决策,必将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看,中部的发展状况,将决定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从长远看,将左右中国经济的走向和格局。目前,中部地区崛起有基础,有条件,又恰逢机遇。安徽更应该强调机遇,加快发展,在中部崛起中有所作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金山  相似文献   

2.
背景 长江流入安徽境内的部分,人们习惯称之为皖江。自1990年7月安徽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以来,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之际,安徽首个进入“国字到“泛长三角”的提出,为安徽的“奋力崛起”、皖汀两岸快速发展带来空前的难得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是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正在成为泛长三角区域版图上冉冉升起的活力新星和中部崛起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3.
杨禧 《中国经贸》2012,(6):97-97
从安徽实际出发,分析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着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部六省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胡戴新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28-31
文章通过对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分析,针对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经济发展机遇,对安徽如何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抢抓机遇,用好政策,突出重点,东向发展,因势利导,以战略的眼光来规划和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承接产业转移中安徽物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国家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带。安徽物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分析安徽物流业竞争力入手,提出了安徽物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的发展战略选择及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也是国家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专项规划,是国家促进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将为安徽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8.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速安徽崛起、加速铜陵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金融乃经济之核心、发展之血脉,加快推进铜陵承接产业转移,应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是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而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安徽居于中部六省的中心地带,合肥又居于安徽中部并毗邻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因而努力将其建成“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战略,事关安徽崛起和中部地区崛起.而该战略命题的破解可从市群相承、政市协调、群带相容和城乡统筹等四个维度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一、安徽崛起的意义 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先后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及“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省份,在新的机遇面前,如何谋划发展.乘势而上是全省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斌斌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18-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不仅体现地方产业发展水平,而且体现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地方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的极化效应。通过计算TW指数、极化度变化速率,以及产业集中度,对2013—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极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极化在2003—2019年呈明显的交替性上升下降现象,整体有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但整体上产业集中度仍在较高水平。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实现安徽省各城市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星级饭店综合实力的强弱,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17个市的星级饭店业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与排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各地市星级饭店业进行了类型划分,以期有利于提高安徽省旅游饭店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论安徽省环巢湖旅游经济文化圈“三圈合一”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汇道 《特区经济》2009,(7):179-181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从安徽省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来看,本文提出了整合"安徽省会经济圈"、"环巢湖旅游圈"和"环巢湖文化圈"的"三圈合一"战略;并从意义、可行性和相互关系以及整合路径等方面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规划纲要顶层设计的背后,亟须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政策规划的支撑和协同。基于沪苏浙皖促进一体化发展政策规划的比较视角,对江苏省实施一体化发展总体纲要所提出的区域性产业政策规划进行探讨,简要分析与沪浙皖三地政策规划与实施的异同。研究认为,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对一体化发展产业规划的实施基本都有较为明确的认知与目标,对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节点,凸显进一步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意义,应积极发挥一体化政策的正面影响,通过一市三省的产业政策协同融合来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高质量的发展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王成周 《乡镇经济》2010,1(3):101-106
"十一五"以来,安徽区域发展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战略规划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一圈(合肥经济圈)四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北经济区)"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但安徽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仍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为此,要以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打造"产业安徽";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打造"创新安徽";以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打造"文化安徽";集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经济发展以打造"和谐安徽";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以打造"崛起安徽",真正实现安徽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皖北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奋 《特区经济》2008,(11):185-187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尤其是皖北地区,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探路者,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以皖北为研究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如何建设皖北新农村因此成为我国理论界亟待回答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认为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与其文化变革的过程相伴相随,相互作用,对特定区域环境中的经济研究,跨学科融合,文化解释与经济解释并重,将文化变迁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成为破解皖北"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种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新文化经济学和文化成本理论,对皖北地区农民收入偏低、增幅偏缓进行分析,提出思想观念文化、科学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对皖北地区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皖北地区农民增收的文化成本审视,得出区域文化成本调控的主体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甘泉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20-24
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开启了安徽发展的新一页篇章,为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指明了道路。工业化是安徽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将是安徽迈上现代化步伐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文章就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安徽工业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得出安徽工业化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安徽工业发展的建议,期望能对安徽的工业化道路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乡镇经济》2011,(4):57-63
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向短缺转变、工资开始上涨的时点即"刘易斯拐点"。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效应,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已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工资普遍上涨,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悄然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具有标志性意义,安徽是传统农业、劳动力大省,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安徽1985—2012年经济增长质量综合得分值,结果显示安徽经济增长质量呈现长期上升趋势。通过构建金融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和发展结构三项指标,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安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有利于安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金融发展效率、发展结构则对安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