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航 《产权导刊》2011,(9):73-74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在中国发展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的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等县境内的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  相似文献   

2.
文物具有不可移动性,只有通过旅游才可以达到让物说话的目的。反过来,用旅游来体现其文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庆与世界》2015,(15):54-55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刻艺术的总称,内含唐宋石刻造像70余处,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绝唱。  相似文献   

5.
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项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我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重庆与世界》2015,(8):56-56
<正>大足以石刻闻名于世,到了大足,不阅尽"五山"石刻,必将终生抱憾。大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毓秀。公元701年,武则天将该年年号定为"大足",谓"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大足石刻拥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年历史的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大足石刻分别由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的摩崖  相似文献   

7.
2020年12月24日,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监测专员简兵打开手机软件,对准一条裂隙快速地拍下了一张照片. 几乎同时,这张照片出现在"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上.简兵的同事荣宁在系统里打开照片,与2019年4月拍摄的裂隙照片仔细比对.  相似文献   

8.
田哩 《特区经济》2010,(8):169-170
假日旅游已成为我国消费领域的一种新现象,也是目前旅游发展的新动向。文章以重庆大足石刻假日旅游为研究对象,对大足石刻假日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足石刻景区假日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萧易  袁蓉荪 《中国西部》2011,(22):28-33
与北方与中原著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比起来,大足石刻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内涵。佛教石窟艺术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巴蜀,融入了独特的巴文化之中,诸如牧牛、沽酒、习武、划船、牵马、吹笛、杀猪、宰羊、孝子抬棺等场景的出现,暗示着佛教石窟走向了民间;而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道教、儒教,甚至儒、佛、道"三教合一"造像的出现,又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和谐相处的局面,展现出长江文明在宋代的进一步融合与沉淀。  相似文献   

10.
素有"石刻之乡"美称的中国四川大足县,唐末以来的摩崖造像遍布境内,先后公布为全国和省、市、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达74处,造像达6万多躯,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两座大型石窟为最。1945年春,由史学家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组团考察后,认为是与云岗、龙门石窟"三足鼎立"的石刻瑰宝。1980年春始对外开放,第一位外宾——加拿大学者司徒尔特目睹宝顶山石刻后,即惊呼:"这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自此,中外名人、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年均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1986年,海外游客投票将其评为中国最佳旅游资源。以"北有敦煌南有大足"享誉于世。  相似文献   

11.
与文物保护相比,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同等重要。本文以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日客流量数据为依据,对比工作日、双休日和节假日客流量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工作日的日均客流量为151人,以星期五的客流量偏多、星期一的客流量偏少;双休日的日均客流量为245人,星期六的客流量较星期日多;法定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为657人,以春节的客流量最多。本文对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游客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昆熙  猫小喵 《中国西部》2015,(12):74-85
公元892年,在大足北山的山谷中,黎明的寂静被凿石声打破了,随后凿石声越来越密集,此起彼伏在山谷中回荡,由此,这凿石声在大足境内响了近四百年。一千多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4月,杨家骆、马衡、顾颉刚,这些中国最为著名的史学专家,从当时中国的临时首都重庆出发,前往一百六十多公里以外的大足县,考察一个在宝顶山上被当地人称作大佛湾的地方。他们穿过一条淹没在荒草丛中的林荫小道,顺着狭窄湿滑的石梯攀上谷顶,一个奇妙的神话般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眼前。一尊尊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带领着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触摸历史的印记。大足石刻,这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在乱石杂草和历史的烟尘中淹没了千年之后,抖落历史的尘埃,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40周年背景下,文章系统回顾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总结40年来大足文物事业工作者在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支撑、文化挖掘、广告营销等方面发展大足石刻的经验,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推进类似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足石刻:三教合一 风华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末,大足石刻走向了世界,当世界文化遗产的眩目标徽升挂在石刻之乡之际,我们倍加怀念那些为这一伟业献身的先贤赵智凤。回想800年至1400年前的那段谱写石刻文化的历史,几十代人的前仆后继,薪火相传,才铸就了石刻之乡的不朽。看了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新加坡原总理吴作栋在参观了大足石刻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西部》2011,(8):13-13
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国宝”--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18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7.
现在是超遗时代,申遗作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世遗已由垄断地位发展到了竞争地位,大足石刻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8.
唐纲 《重庆与世界》2015,(15):50-53
传承文化遗产,筑梦中国大足。6月13日,万众期待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国大足主场城市活动在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瑞相广场盛大启幕。今年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9.
曾睿 《重庆与世界》2017,(13):34-39
一直以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往成功地对“千手观音”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后,对于“卧佛”的修复工程又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在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记者就相关问题对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0.
刘夏 《中国西部》2011,(3):64-73
旅游,是一件提起就让人很兴奋的事。有时候为了一睹某-处美丽的景观,沐浴于大自然的怀抱,我们不辞劳顿,跋山涉水;有时候为了探寻某处历史的轨迹,感叹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万里迢迢,穿山越林。某一瞬间,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要么仅仅欣赏了风景,要么单单体味了人文,难得一次的旅游机会不免抱有遗憾,不能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