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的城投债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债券市场的评级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对城投债“双重担保”(债券的“名义担保”与地方政府的 “隐性担保”)所做反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有担保的债券和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加均有利于提高债券评级,但对债券信用利差的降低却无显著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原因可能在于债券评级市场“发行人付费”的商业模式下,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合谋导致了债券的发行评级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债券违约风险,从而机构投资者只能依赖其内部评级体系对此进行纠正。这种现象的存在让中国债券市场上的评级机构普遍面临信任危机,同时也对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  相似文献   

2.
张婷 《浙江金融》2015,(4):48-53
信用评级不仅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信息,对企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本文利用2011-2013年发行的企业债与公司债数据,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揭示出信用评级内在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债券信用评级对债券融资成本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债券融资成本随着信用评级的上升而下降,债券特征对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力要显著大于企业财务特征,企业财务信息并不能直接影响债券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3.
2015年,新《预算法修正案》正式实施,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券将成为地方政府唯一的融资模式。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体系建设亟需完善。本文对体制不同的经济体——美、日、印三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借此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关亭  连立帅  朱松 《金融研究》2021,488(2):94-113
本文揭示了多重信用评级的信息生产机制和信用认证机制,排除了“信用评级购买”假说对于多重评级动机的解释,研究发现:多重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相对于不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一致的多重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在多重信用评级中,相对于评级机构均为“发行人付费”模式,兼有“投资者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更有利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此外,当多重信用评级的评级意见不一致时,平均评级的信息含量最高,即综合不同信用评级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比任何单一信用评级更加具有信息含量。本研究为我国债券市场双评级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的支持,有助于完善多元化信用评级制度和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并提示发债企业可以通过多重信用评级向市场传递更多和更具效度的评级信息,以弥补单一信用评级的信息不足和评级结果失准,减少投资者决策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债券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5.
近来,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大规模举债背后的违约风险,互助担保融资行为更是把平台公司推向了风险血泊之中。本文以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筛选出2013-2017年期间以互助担保形式发行债券获取融资的平台公司,基于互助担保融资行为的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结合相关财务数据,构建截面数据模型,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互助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由此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期为改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互助担保融资风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融资平台贷款是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的最主要方式,财政部主导的地方债置换化解了已确权平台贷款的风险,但仍有相当比例的平台贷款未纳入财政部确权和债务置换名单,存在着较大的偿付风险,而目前对于这部分债务风险处置的分析研究较少。本文以江苏省平台贷款数据为基础,通过对部分商业银行和平台企业的实地调研,对以公司信用类债券集中置换平台贷款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以公司信用类债券置换融资平台贷款的利弊,并提出以公司信用类债券置换融资平台贷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债券融资发展中的信用评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与债券融资相伴而生,并促进了债券融资的发展。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看,无论从客观要求还是完善信用评级自身之需要,加强我国信用评级的建设都极为重要。本从信用评级产生发展的角度,探讨信用评级在债券融资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晓蕾  吕元稹  余凡 《金融研究》2021,498(12):170-188
由于1994年《预算法》限制了中国地方政府凭借自身信用发行政府债券的能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融资平台的方式发行了大量城投债券。虽然城投债被普遍认为是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但隐性担保主体认定尚未有共识。本文通过加总地方政府下属融资平台有息债务总额的方法,构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指标,并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对城投债一二级市场信用利差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市场对城投债隐性担保责任主体的认定。研究发现,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高的地方城投债信用利差偏高,并且这种影响随政策以及宏观形势而变化。自滇公路违约函事件后,投资者在城投债定价中开始普遍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率的信息;而在43号文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措施后,省级政府的隐性债务负担率开始成为城投债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这说明投资者认可的地方隐性担保的责任主体是随时间变动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3~2012年我国债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研究样本,本文从政府监管与债券信用评级信息含量的关系出发,分别从政府对发债企业的监管程度、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干预程度和对债券本身的隐性担保三个方面,对政府干预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发现,监管部门对发债企业严格的审批监管,规范了企业在债券发行过程中的行为,使得企业向债券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提高了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机构干预程度的增加能够使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防范评级机构恶性竞争、迎合客户。同时,拥有外资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做出的债券信用等级评价并不一定比纯内资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更优秀,这否定了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假说。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不仅不会使债券的信用评级流于形式,反而会向债券评级机构传递更加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土地债务治理对融资平台转型和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储债券显著激励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融资平台而言,土储债券发行没有造成融资平台偿债风险攀升;对地方商业银行而言,土储债券发行显著降低了地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融资平台筹资活动增加和地方政府充实其资本金有效补充了融资平台现金流,土储债券使融资平台可以获得新的收入形式和来源,营业收入显著增长,但经营“造血”能力还未得到显著改观。本文结论表明,破除土地金融模式,发行土储债券,没有造成融资平台风险扩散,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得以显著降低,有利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1.
杨娟 《中国金融电脑》2005,(7):66-70,73
市政债券是指地方政府或其授权代理机构提供政府信用、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公共产品支出的债务融资,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根据偿债资金来源的不同,市政债券可以分为普通义务债券和收益债券。普通义务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以征税权力为保障的债券,附加税收、准许收费和特殊收费也可以为这类债券提供保证。普通义务债券是市政债券中最安全的形式。收益债券是由政府代理机构或授权机构发行的,以发债资金所投资项目产生的收入作为担保。市政收益债券类似于项目融资信用,风险评价基于对未来收入的可行性研究和预测。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存在较大差异,债券类债务的违约概率明显低于银行贷款超过3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即将到期,地方债务正迎来一个还款高峰期。根据国家审计署数据,2011-2013年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地方政府债务将集中到期,在欧  相似文献   

13.
财政透明度作为地方政府信用的体现,会影响评级机构对城投债的信用评级,然而鲜有文献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2-2014年城投债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财政透明度对城投债信用评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财政透明度越高,城投债信用评级越好。进一步地,城投债规模越大,财政透明度与城投债信用评级的正相关关系越显著;城投债存在信用担保,会弱化财政透明度对其信用评级的正向影响;另外,城投公司的偿债风险越小,财政透明度对城投债信用评级的正向作用越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能够提供财政透明度与城投债信用评级关系的经验证据,而且可以为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信用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信用评级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袁象  余思勤 《南方金融》2007,(12):50-52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发现评级机构给予的信用级别与商业银行债券的风险溢价显著相关,且当债券级别越高时,风险溢价越低;当商业银行债券以浮动利率发行时,债券的风险溢价能显著降低。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影响了债券市场上的资金供需情况,当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升时,债券发行方商业银行需要向投资者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15.
财经热点     
中债登预警信用债倒债风险1月6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12年银行间债市年报"。该年报警告称,随着信用债市场的超速发展,特别是城投类债券的迅猛扩张,2013年信用债爆发倒债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加大。城投债潜存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同时,地方政府为城投债提供隐性担保已经成为市场默认的潜规则。对此,中债登建议,放开商业银行承销城投类企业债,银监会定期公布地方融资平台判断标准,城投债适时向市政债转型,将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显性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债券发行量的爆炸式增长必然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如何科学测度并防范地方政府债券违约风险是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环境、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债券发行结构和信用评级等方面分析了如何识别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运用改进的 KMV 模型测度了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和违约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2000—2019年的数据得出了2020年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券安全的发债规模。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券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具有举债权,但由于现行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机制的存在,地方政府的收入难以满足建设与发展需要,造成财权与事权错配,只能通过抵押资产和政府担保等方式来扩大融资途径以满足当地发展需要.地方债通过财政部代理发行的方式实现放行,但对地方政府资质有较高要求;地方收入债券以投融资平台企业债券的形式迅猛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之巨、增速之快及其隐蔽性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与恐慌.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不统一且缺乏透明性,市场无法清晰了解实际负债额,致使市场资金为规避风险而提高风险溢价或谨慎介入.  相似文献   

18.
美国市政债券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在世界上发展得最为成熟,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市政债券的规模、到期收益率决定因素、发债资金用途、投资人结构、担保和信用评级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情况和经验。随后,文章基于美国市政债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在地方政府债券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8-2019年长期信用债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评级分析师任期越长,信用评级越低;较长的分析师任期能够影响评级准确性,降低"未能预测违约"的第Ⅰ类错误,增加"错误违约预警"的第Ⅱ类错误;相比于短分析师任期,长分析师任期能够增强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本文还发现,相比于未被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的债券,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市政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筹资用途、投资者、担保信用评级及监管等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市政债券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同步,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时期往往也是市政债券的快速发展时期。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从完善法律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