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省会分支行按照总行“两级数据中心”战略规划纷纷加紧省级数据中心的建设,积极按照数据集中和资源整合的工作思路建设各类信息应用系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本文将结合人民银行分支行的一些实际情况,就如何利用有限的分支行科技人力资源进行省级数据中心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一此见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民银行根据新时期全面履行职责的要求,结合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了“数据集中、资源整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建立人民银行两级数据中心的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了集业务发展、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资源优化为一体的和谐发展目标。湖南省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业务处理信息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建设了供各个业务部门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省级数据中心初具规模。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省级数据中心的网络建设显露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一、业务系统发展态势(一)业务逻辑更为优化在应用系统架构扁平化、数据集中化的大趋势下,央行应用系统的业务逻辑进一步优化,总行和省级两级数据中心相继建设,应用系统的服务和数据分批上移至数据中心,基层央行业务角色逐渐终端化,应用系统架构进一步简化,业务层次更为简洁、清晰。(二)系统流量增长迅速一是电视会议系统、远程培训系统等大流量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广“外汇管理信息系统”(SAFE—MIS)的技术要求,各省分局需建立省级数据中心,对省域外汇管理数据信息进行集中。新的系统运行模式改变了以往省、地市两级外汇管理部门应用系统在技术架构上的对称性,对网络传输平台在传输总带宽、应用系统对网络带宽占用的可管理性和传输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华南金融电脑》2006,14(1):35-35
根据农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近两年来,农行将建立全国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国业务的集中化处理。考虑到这一发展趋势以及省级IT架构的变化趋势,各省分行应采用有的放矢的原则建立省分行同机房存储设备的数据容灾备份方式,而无需投巨资建立业务连续性的容灾系统,即可确保省级客户数据的安全性,提高分行业务系统的整体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网络联网范围不断扩大,许多系统的最终用户(包括除人民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加快各系统数据集中和应用整合,逐步向全国集中或省级集中模式迁移,实现两级数据中心体制。人民银行通过分、撤、并、靠等方式,统一规划、整合并逐步完善网络建设。目前已经取消了县级网络外联,规范地市级城市金融网对外连接。  相似文献   

7.
刘勇  韩杰 《金融电子化》2009,(12):74-74,76
当前,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提出建立安徽省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构想和具体方案,将利用3年时间大力开展省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集中带来基层人民银行在运维和管理上的变革,科技管理部门应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从网络、数据库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障基层人民银行数据集中后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正一、背景信息化成果对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以及高效履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以及金融业务发展对信息服务水平提出了高要求。为此,人民银行确立了两级数据中心的战略部署和"数据集中、资源整合"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二、省级数据中心概念人民银行省级数据中心作为人民银行两级数据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承上启下的职责,包括3个方面的信息服务功能:一是为本辖区内人民银行各级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为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正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不断与时俱进。分布式边缘架构演化历程回顾过往,20年前大型金融机构通常会在全国建立几十个省级区域性数据中心来处理业务,不仅各省级数据中心要独立建设重复的IT系统,而且区域性数据中心在运维水平、人员技能以及业务的无缝漫游等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彼时,全国数据大集中成为了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金融数据中心建设的挑战。随着国内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推进。以工行9991工程为标志的数据大集中项目拉开了金融数据中心建设的序幕。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数据为核心。优化业务系统,也带动了IT基础设施的重新架构。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多样的挑战:选择标准协议、整合异构平台,构建标准化的网络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融合的网络、安全、存储等系统;实现数据中心端到端的安全防护;解决Internet接入安全和终端准入控制;实现全面的、精细化的运维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总行统一规划,目前人民银行已基本形成了“总行-省会(首府)”两级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随着全国数据大集中趋势的发展,省级数据中心网络已逐渐成为上联总行、下联分支机构、外联社会各界的通信中转枢纽。近年来,大数据、虚拟化等新技术的出现,对省级数据中心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将结合网络运维实践,重新审视省级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康文  王平 《时代金融》2014,(5):262-263,265
<正>"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提出了数据集中与资源整合的信息化建设原则和两级数据中心(总行级、省会城市级)的总体布局,按照这样的发展战略,至"十一五"末,全行实现了货币金银、征信、国库、金融统计、反洗钱等业务应用的全国数据集中,支付系统、账户管理、财务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的省级数据集中。在此基础上,2013年  相似文献   

13.
辛阳 《金融电子化》2014,(10):22-23
正近年来,金融系统的信息安全事件依旧频频发生,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运维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依旧严峻。在大数据时代下,保障金融业务系统的高效、稳定、持续运维,对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面临的挑战1.传统的基于简单备份冗余的容灾体系结构不适应当前复杂的网络计算环境。金融业数据中心承载着大量的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系统和数据,数据和业务及应用系统的集中化,导致了传统的备份冗余的  相似文献   

14.
《金融电子化》2010,(7):34-38
齐亚斌:1997年深圳农联社(现更名为深圳农商行)率先完成数据集中,各省联社陆续开始进行省级的数据中心建设,山西省联社将于今年8、9月份完成数据集中,广东省联社数据中心于2009年10月上线运行,计划年内完成数据集中。至此,农村金融机构系统建设工作初步完成,前后历时十余载,可谓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人民银行加快资源整合、建设两级数据中心的战略,即在人民银行总行以及分行(或省会中心支行)建立各个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中心,地市中心支行以后不再设任何数据库服务器,地市中心支行通过网络远程连接到两级数据中心完成相关业务的操作。完善现有网络结构,逐步改善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为各项业务提供安全、高效的网络平台,是今后地市中心支行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改善现有网络安全现状将是其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数据中心承载着用户的核心业务和机密数据,因此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安全体系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数据中心安全以数据为核心,一般来说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其中,网络是数据中心所有系统的基础平台,合理的网络安全架构设计、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网络体系是数据中心安全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从网络结构、安全设备、管理软件、管理制度等方面构建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体系。二、合理的网络结构建设数据中心网络时,应充分考虑数据中心的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信息系统实现全国集中、省级集中也成为了银行业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的主要趋势,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业务信息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同时,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对银行业数据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银行业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管理面临的问题,结合集中存储技术的优势,探讨利用集中存储体系优化数据存储管理的方法,并就相关的技术设计要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产品种类日趋多元化,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也日渐变得庞大,这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的网络系统带来了更大的数据承载处理压力,省级分行网络作为连接商业银行总行数据中心的主要信息枢纽,承载着商业银行庞大的业务流量。由于逐年递增的业务规模带来的挑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部分省级分行都已将生产机房规划并建造灾备机房提上议程。  相似文献   

19.
施琪 《金融科技时代》2023,(5):51-53+57
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三集中”工作要求,各省的系统均集中于省级数据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依托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整合省内事务性系统,并解决了多个单位的电子化需求。文章介绍了该平台的优点,梳理了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规范业务需求及系统建设、完善中支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并探讨了业务报表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人民银行数据集中实现了业务系统整合,并构建了总行数据中心和省级数据中心两级IT架构。随着IT系统由开发向运行演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但通常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于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维需求缺少足够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