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启东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导产业的逐步形成,为沿江农业开发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启东市农业产业规划的全面实施,不仅构建启东农业发展的新优势,也为该市沿江农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
南通市沿江地区包括47个乡镇、636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170万。总面积1934平方公里,是江苏沿江农业开发的核心地区之一。通过构建绿色走廊、观光走廊和产业走廊,南通市找到了沿江农业开发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江心洲位于南京市西南部长江之中,四面为江水环绕,隶属于河西新城区,距主城中心直线距离仅6.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是南京最便捷的周末、节假日和休息日休闲首选之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心洲坚持"一三产业互动"的发展模式,利用江心洲农业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环境优势,运用多元化的投资运作机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先后建成了以葡萄和蔬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基地,打造了葡萄乐园、江村农俗园、农趣馆等一批农业旅游景点,推出了"田园民俗游、欢乐农家游、学生学农游、绿色江风游"等四大旅游线路.随着过江隧道的建设,沿江开发步伐的加快,江心洲将成为连接南京江南和江北的重要节点.地缘优势明显.在如此有利机遇区位条件下,江心洲休闲农业势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自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金山区充分发挥现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按照差异性竞争的战略要求,加快“一村一品”农业发展,在特色、资源、产业、时间和空间上实现错位发展,推进了全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率先把沿江农业准确定位为“功能化、人性化、现代化”,突破传统农业的概念,侧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成功将农业有机地融入沿江开发浪潮,农业和农村经济腾起层层细浪。  相似文献   

6.
孙江琪 《山西农经》2021,(5):149-150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理念和乡村产业绿色开发的有效模式。基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论述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期促进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北发展差距较大,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通过扶贫开发帮助经济后进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采取自愿互惠的形式,加大南北产业的转移,实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将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加快  相似文献   

8.
蒋鑫 《农金纵横》2003,(6):24-2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新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情况有别,机遇各不相同。就江苏而言,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沿江地区的农业银行来讲,主动参与、支持、服务沿江开发,是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沿江开发的历史背景及战略意义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依托大江优势,出现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举世瞩目的经济热点。80年代是“珠三角”时代。90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江浙两省积极呼应,“长三角”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迅速引起国际资本的响应,中国由此进入“长三角…  相似文献   

9.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效果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产出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对15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的比较研究,确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不同地区的投入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福建省发展竹产业的优势及竹产业经营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竹产业参与式开发的对策思考。在竹产业开发中实施参与式方法,确立竹农的主体性参与地位,使政府从竹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转变为宏观支持,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既有利于保护、发展竹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实现广大竹区农民增收和乡村致富。  相似文献   

11.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 ,也是粮食生产大省 ,如何调整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改善粮食品质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 ,无疑是农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课题。因此 ,加大优质粮油开发力度 ,尽快改变我省粮油质次价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不利局面 ,是我省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一、开发优质粮油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 )抓好优质粮开发是适应市场竞争的惟一选择。四川发展粮食生产 ,既是传统产业 ,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所在。当前 ,我省粮食市场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桑蚕产业空间格局发生的以"东桑西移"为特征的演变,中国桑蚕产业主产省份以及各自的比较优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方法]文章借助产业集中度、产业比较优势等指标分析方法,对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分析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1) 2003—2015年间,我国蚕茧产业集中度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2)广西、浙江、重庆、云南、陕西、四川6省份桑蚕产业具有显著规模优势(SAC 2)传统桑蚕产业大省浙江省的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下滑,广西和云南两省综合比较优势持续提升,产业生产明显出现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现象;(3)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生态、政策等6个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了我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迁。[结论]要加强西部茧桑蚕产业链建设,加大桑蚕产业宏观调控力度,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桑蚕产业综合开发水平,巩固和推动广西、云南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桑蚕产业新兴主产区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且具内销和出口竞争优势的热带作物之一,我国荔枝产业中自有品种比例达100%。2010年荔枝总产创历史新高,售价回升,产业效益明显改善。在国务院政策支持下,在国家各级政府、产业技术体系以及从业者的通力协作下,荔枝产业有望重新成为主产区农村就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农业优势提升的基本路径和农业竞争态势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区域农业发展的竞争就是打造农业集群高地的竞争,并对河南如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高地进行了战略思考,并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那么,产业集群的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笔者认为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增强产业关联度再造吉林农业新优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年的农村经济改革,创造了吉林农业的辉煌。在1978~1998年的20年间,全省粮食产量从90亿公斤增长到250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960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使吉林省成为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可以说,此间的农业辉煌以数量型扩张为基本特征。面对农产品相对过剩和买方市场形成的现实,吉林省需要及时将农业由数量型扩张阶段转向质量型增长阶段,否则将丧失原有的农业优势。因此,合理的选择应是以丰裕的粮食资源为基础,向相关产业延伸,进而形成粮食转化产业的优势。惟有如此,才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来是黔湘渝边区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西部大开发,首要任务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在开发战略中扬长避短,在项目的规划上出奇制胜。沿河县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和交通方面的优势。沿河与重庆市毗邻,位于乌江下游,是贵州经乌江长江最近的口岸,326国道横穿县境80多公里。较好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贵州东北部依托乌江进入长江经济带和重庆经济圈的重要门户。二是自然资源优势。沿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合多种亚热带药材、果木材和农业的综合开发,有矿产资源种类达20多种;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可开发量100万千瓦;旅游资源别具特色,有乌江山峡风光、沿岸温泉、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8.
从漳州市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出发,阐述漳州市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分析了漳州市兴起特色农业开发热潮,形成独具魅力和极富区域特色并与自身优势相符合的四大农业特色开发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服务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由于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和服务渠道的渗透性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使得服务业的竞争优势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产业。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服务业集群不同于其他产业集群的特征、竞争优势的表现,探讨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为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的战略任务。本文以甘肃省中药材、马铃薯、蔬菜、苹果、牛、羊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例,根据2010~2016年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和中药材等六大产业产出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及分解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效率,结果表明,各产业的Malmquist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