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市场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冉 《现代商业》2014,(1):108-110
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作为银行理财产品中影响较大,较为消费者熟知和接受的一类理财产品,在理财产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城区和郊区年龄在21—60岁的普通个人为调查群体,对银行保本收益类理财产品市场进行调研,了解了目前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调查分析,对消费者投资理财产品及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理财产品的市场完善与风险规避成为金融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层面,对商业银行期限不同、结构有别、保本差异的理财产品收益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发展长效理财产品、增加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理财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要想维系客户,挖掘市场,增加经济效益,必须要在规避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上下功夫,切实给客户带来安全、可靠的优质服务,加强对理财产品收益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才能让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宋颖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5):174-175
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进行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探索,至今已有众多理财产品问世.在这方兴未艾的市场上,却陆续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产品,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保本的同时获取高收益的梦想逐渐破灭.就对这次"收益门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导致零收益产生的众多可能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销售与管理》2008,(7):103-104
光大银行涉水儿童理财市场,恒生银行发售外汇挂钩保本投资产品,建行连续发行贷款型信托理财产品,第2只增强型FOF理财产品面世,深发展推出“汇赢通”个人实盘外汇买卖.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在个人理财市场上异军突起,成为一类重要的投资产品。对目前市场上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做了介绍,并举例分析了利率挂钩型以及汇率挂钩型的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购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从金融企业的角度分析,随着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金融企业开始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布了很多的金融理财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企业的运营范围,提升营业收入,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可靠的保证。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理财产品,提升理财产品的市场认可度。通过加强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因素的研究分析还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理财需求,提升消费者的理财收益。  相似文献   

7.
司徒微微 《浙商》2012,(22):34-35
随着金融业发展,企业理财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据调查,银行理财产品仍是企业选择的主流理财方式,84.5%的企业主都选择了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也趋于理陆,但筹资方式还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8.
刘宗亮 《商》2013,(4):150-150
一、产生问题的背景 自银监会颁布实施《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以来,国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整个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7万亿,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规模也达到了上千亿。这些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保本、高收益、期限灵活等符合个性化理财需求的特点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
一场针对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现象的口诛笔伐,彻底颠覆了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保本的误区。时隔一个多月之后,口头争端已经在逐渐演变为银监会和商业银行的实际行动。日前,中国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专门就其问题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规定银行宣传禁用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且银行单方面公布的产品信息将不被认可。银行理财产品再戴紧箍圈。  相似文献   

10.
鲁婕 《理财周刊》2022,(4):46-47
<正>据报道,从今年年初至上月,已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产品累计净值在1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其中,风险评级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未能幸免。今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落地,“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这也就意味着保本理财产品已全面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11.
银行     
《销售与管理》2008,(7):13-15
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饰演“资产避风港”角色;7成浮动型银行理财产品达预期收益;固定收益类产品成银行理财产品绝对主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成为信托类理财产品的主流;银行理财产品与宏观调控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状态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我国居民的个人理财需求,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关于个人理财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然而在该领域对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却甚少,本文通过对关于银行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根据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来分析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消费者行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市场不再将资金仅仅投资于定期存款,理财产品选择的多样化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创新性设计令其神秘而富有吸引力。那么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原理到底是如何的,期权又是怎么被应用其中的,本文通过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原理剖析,结合OBPI保本原理,阐述了期权在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来,市面上的理财投资产品可谓推陈出新、创新不断,日益扩大的投资渠道也让更多的资金加快了冲进市场的步伐。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的跟踪监测显示,本月理财市场中,银行类理财产品再次成为市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无言 《致富时代》2011,(6):28-29
随着通胀压力渐现,老百姓为了捍卫钱袋,理财成了必要的选择。理财的方式很多,但各种方式都有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一、银行理财产品迷人眼,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有差距各家银行推出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收益普遍高于定期存款利息,甚至有收益高达6.5%的27天短期理财产品。人们不要只盯着收益,或偏信理财经理、理财专家的口头介绍,而忽略了其它细节条款。因为,很多理财产品给出的收益情况都是预期收益,而不是实际收益。如某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是4.25%,理财经理在  相似文献   

16.
毛益民 《商界》2013,(1):146
大部分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都认为,银行的产品可靠、无风险,其实不然,任何渠道的理财都是有风险的,加强自我风险意识才是保障个人利益的王道。2012年11月,发生了华夏银行员工私卖高收益理财产品令客户巨亏,上海嘉定支行遭客户围堵的事件!这个事不禁让我思考:理财产品的风险到底该由谁来承担?任何理财产品都有风险,客户在购买之后,都要签署理财产品认购协议和购买合同及风险承担的文件。但是现在的理财客户喜欢在银行里购买理财产品,认为银行可以控制风险,给客户保本保息,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和想法。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银行在这里的角色是承销商,也是投资人买理财产品同时又要绑架银行的用意,这是中国的投资人屡屡被骗  相似文献   

17.
最近,理财专家预测并分析了 2006年的理财市场,指出: 理财产品:品种更多难选择由于收益较高且购买方便,因此在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依然会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选择。另外,因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外汇理财产品可能出现较大变化。提示:由于各家银行运作方式的不同会使收益有差异,投资者应货比  相似文献   

18.
银行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理财的发展也越来越活跃,根据最近的统计显示银行的理财产品及总额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总和,为了能够保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以及减小理财产品的风险,有必要对银行的理财业务进行会计研究,通过会计的方式对理财产品进行监督和控制,有利于在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下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博琳 《理财周刊》2006,(11):48-50
牛市当道,投资理财产品更加供需两旺。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跟踪监测显示,由于市场普遍对后市持乐观态度,投资者理财心态正在积极转变,市场中追求高收益的各类产品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顺应投资者的投资心态,基金、银行、信托等机构也不断推出适销产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理财产品的微观数据,探究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即从微观视角阐释互联网理财产生的"鲶鱼效应",并着重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金融科技监管带来的外部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理财通过提高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率,加剧其高息揽"储"动机,即面对互联网理财带来的存款分流压力,银行会借道影子银行业务强化监管套利行为;(2)金融科技监管能够减弱银行的高息揽"储"动机,受互联网理财冲击,中小银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理财产品定价和规模扩张策略,由此监管的正外部效应对它们的作用更强;(3)金融科技监管通过改善银行流动性状况减弱银行的高息揽"储"动机,监管政策对短期、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影响更大.本文研究表明,在监管政策助力下,推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既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又会减少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