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签署的 ECFA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对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运用贸易强度指数和巴拉萨模型对 ECFA实施一年后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从贸易流量、海关税收、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几方面分析 ECFA所带来的影响,并对进一步完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2015,(49)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合作。本文运用巴拉萨模型、RCE指数工具分析了自《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以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静态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修正的巴拉萨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进口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显示CAFTA下中国进口贸易存在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4.
《商》2015,(25):118-119
本文从浙台贸易地位、贸易流量、生产总值三方面,评价了ECFA对浙江台湾两省的政策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台湾省在浙江的进口来源地中近十来年始终位于前二;2010年以来两省的贸易流量和生产总值并未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说明ECFA对浙台两省贸易的促进效用尚未凸显。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不断深化,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2010年,两岸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台湾是广西重要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ECFA助推了桂台经贸发展进程。基于阐述桂台贸易发展现状,分析ECFA对桂台贸易的影响以及在ECFA框架下桂台贸易面临的挑战,以此提出加强技术创新,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桂台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桂台经贸交流;扩大桂台服务贸易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贸易区对中国及东盟各国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运用万有引力模型对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此贸易区的开放性很好,并没有因此而大量地转移成员国与非成员国贸易伙伴间的贸易。  相似文献   

7.
ECFA的签署使两岸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根同源的两岸文化、日益融洽的经贸关系给闽台旅游服务贸易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采用SWOT法对ECFA时期闽台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深化三通,增进两岸民间互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旅游服务贸易营销系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等加快福建对台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桥头堡,在该贸易区内的经济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该贸易区对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广西在与CAFTA各成员国贸易的贸易效用中,贸易创造效应是贸易效应的主要效应,并且贸易创造效应在今后对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有进一步深化和扩大的潜力,而贸易转移对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效应不大。  相似文献   

9.
《商》2015,(20)
文章以巴拉萨模型来对近20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测算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存在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深化我国与东盟的茶叶贸易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时期,服务贸易对香港与内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从实证角度出发,论文借用贸易专门化指数分析了香港与内地不同服务部分的出口竞争优势,表明香港与内地在服务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进而运用巴拉萨模型,发现CEPA实施后虽然香港与内地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但仅存在服务贸易的总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存在维纳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与台湾虽说都是WTO的成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彼此之间的经贸往来始终有许多限制。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发展十分迅速,使得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ECFA的基本含义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借助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了ECFA签署给两岸带来的经济效应,估算出了ECFA签署后大陆和台湾各自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值,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全球区域贸易协定向深度一体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构建各国区域贸易协定中环境条款的深度指数,利用扩展的结构引力模型,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双重视角全面考察了区域贸易协定中环境规则对各国污染密集型产品和绿色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环境条款深度的提高,区域贸易组织成员方之间的污染密集型产品和绿色产品出口均显著下降,且该效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异质性分析显示,缔约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和制度质量对环境规则的贸易效应有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缔约方之间污染密集型产品和绿色产品的出口会随着缔约方与非缔约方的环境保护条款加强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这些结论对各国通过区域贸易自由化来实现本国对外贸易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利用两岸纺织品生产与贸易的相关数据,就ECFA对两岸纺织品生产和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ECFA对祖国大陆和台湾省纺织业的生产都会造成一定冲击,但由于两岸纺织行业规模的差异,ECFA对台湾省纺织业生产的冲击较大;ECFA对两岸间纺织品贸易会带来积极影响,但由于供需弹性、市场规模的差异,ECFA对台湾省纺织品出口祖国大陆的积极影响要远大于对祖国大陆纺织品出口台湾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为视角,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1995~2011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和其他十个参考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显著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具有比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与非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影响有限,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具有显著为正的贸易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东盟国家。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8):112-113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本文首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上的国家进行了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主要是研究狭义的国家——中亚五国;其次研究了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再次采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对中亚五国2006-2013年的资本品出口属于贸易创造型,对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也属于贸易创造型;最后对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贸易规模和水平的持续飞速提高为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其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文章通过对2000~2009年大陆与台湾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按技术含量高低分类的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以及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比较高,并且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占总产业内贸易的份额有所上升,表明大陆与台湾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上以及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文章最后提出了在ECFA框架下发展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欧盟东扩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5月1日塞浦路斯等10个候选国加入欧盟,东扩后的欧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体。欧盟东扩后形成的关税同盟必定会给欧盟内部和外部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影响。在这两种效应有会给我国贸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双边贸易和贸易效应引力模型的研究进展,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然后,通过建立两个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中贸易转移效应远远大于贸易创造效应,而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之间的差额逐年增长。最后,本文对此做出了解释,并建议未来的研究内容可以集中分析某一特定产业的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从产业层面上分析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影响两岸特定行业的产出、就业、贸易等经济活动的内在机理。基于近年来两岸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相关数据,就ECFA对两岸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大小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岸农产品在产品品质与上市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建立ECFA对大陆和台湾农产品生产的冲击都非常有限;ECFA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两岸农产品贸易,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大约会增加14%,大陆农产品对台湾出口大约会增加17%。  相似文献   

20.
林剑文 《北方经贸》2004,(10):42-44
由于传统的贸易创造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客观现实存在诸多矛盾。因此,衡量CAFFA给我国与东盟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有必要根据目前的客观经济条件对该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笔者通过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CAFTA建立会大大促进区内相互贸易发展,减轻目前东盟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大规模地实现贸易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