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4月"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从而掀开了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目标的"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中国体育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关注,它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变化的一个契机.阳光体育运动将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提醒社会各界提高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奥运会后阳光体育在我国高校中深入开展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手段,满足学生身体和精神需求,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而开展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学校体育活动.目前在中国高校中,仍有许多因素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全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且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课程建设,采取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对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均势,如何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既学习了专项学习,身体素质又得到了提高,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北京市教委推出新的培养人才的路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了北京市新的教育改革项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本研究从体育学科出发,通过青少年时期各项身体素质生长发育规律的特点, 以及问卷调查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现状等研究,总结目前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优缺点,为贯通项目课程设置提供思路,并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课程设置依据,总结出适合青少年时期不同年龄身体素质发展的体育项目,编写出一套新的课程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分析发现,影响贵州省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压力大,没有充足时间;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运动投入少,场地器材不足;高校对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指导不够等。因此应该对体质健康状况引起重视,通过多种途经,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近年来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数据统计,并参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了纵向的对比分析,旨在为学校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和把握体育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魏桂清  王伟 《全国商情》2009,(8):134-135
本文以福州市高中贫困生参加"迎奥运·心连心"慈善夏令营活动为例,分析夏令营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与意义.同时笔者还建议采取如下举措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要寻找体育活动实践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两者的结合点,开拓新的教育模式;二是开展夏令营活动既要能培养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又能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的人格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学校学习时期,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必修的主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面对一些难度较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若忽视此问题的存在,缺乏有效措施,不仅使这些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会波及其他学生的练习热情,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注重在体育教学中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是保证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他们的体质如何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目前,影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来自社会、学校体育教育、家庭等三个方面,因此,应通过体育课程干预措施,使大学生体质有所改善。具体措施为:适当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身心的一体化;加强学生体育课的身体素质锻炼、开设多样体育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法、资料分析法,将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2000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分析数据与全国同龄学生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优于全国同龄学生平均水平,身体形态稍显优势;通过两学期的体育教育,学生身体素质成绩总体提高,体育锻炼是改善大学生体质的决定因素。建议增加体育课时,延长授课年限,加大投入力度,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与社会体育、全民健身接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了"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原因和背景,阐述了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完善教育体制,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院开展主体性体育课堂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体性体育课堂教学体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加强自身体质健康的养成能力,使大学生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和积极改善。  相似文献   

13.
应试教育、中小学体育课的缺失、家庭教育之误区己成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善运动场地和加强环境建设,加强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堪忧,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在大学学习阶段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教育体制存在缺陷.高校体育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素质教育.体育素质教育,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育为目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育课被长期固有不变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所约束.不少内容学生不感兴趣,上课是为了拿学分,学生喜欢的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学得很少,从而降低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也没学到多少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体育在高校教学中都按必修课程开设,但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意志品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等,没有充分体现出体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在校期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综合能力高于其他学生.在通过体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体育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锦 《全国商情》2013,(10):81-83
本文解释了竞技体育与体育意识,认为非竞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强国认识模糊,对新时期体育强国概念不太清楚,尤其是北京奥运后我国与世界体育强国的竞技水平存在着距离。通过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我们有所启示,非竞技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发展全民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公众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基本对策是: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积极推行全民体育,着力提高国民的普遍身体素质,体育发展要满足社会期待。我国离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体育强国不是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丛书编写为例,对我们青少年体育科普丛书的编写创新发展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最终目标,在全国开展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校体育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带动社会体育运动环境的建设,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可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对体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质。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使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切实提高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然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研究试图找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几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仍处于下滑趋势。青年是祖国的希望,高校是提高青年身体素质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工作者应从大学体育目标着手,分析我国大学体育理论体系和课程构成中的不足,与时俱进地完善大学体育目标,升级大学体育理论体系,完善大学体育课程,让学生在全方位的教学中培养体育兴趣,增进身体健康,促成终身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