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联竞争力》2007,60(2):45-45
李开复因为深受比尔·盖茨的青睐而成为中国学生的“精神教父”,顶着“成功学专家”和“技术天才”的光环。但现在,他的光环似乎黯然许多。在替Google开拓中国市场的这一年里,李开复经历了太多的怀疑和指责。  相似文献   

2.
邹尧 《商界名家》2006,(8):60-62
李开复的职业品牌借用Google的新平台越来越强大,而Google除了刚开始的时候从李开复身上获得的社会效益外,公司在中国运营不仅成效不大,反而是“一地鸡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随着李开复跳槽事件的一波三折,Google、微软和李开复成为近段被人们关注的三个核心关键词。这场看似简单的“挖角”,伴随着此前微软频频有不少技术人员跳槽到Google,人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众多技术型人才心中的天平上,Google为什么重于微软?  相似文献   

4.
王瑶 《中国市场》2010,(5):22-23
李开复的新公司每天都迎来无数访客,有应聘者,有推销点子的,最夸张的是来过一位推销UFO捕捉技术的。新公司不会像Google一样为大厨预留职位,自称“美食家”的李开复如今经常跟员工一起吃快餐。他自己也开始养成新的习惯:机票订经济舱,去美国出差住70美元一晚的快捷酒店。接受专访时,李开复说:“创新工场不是一个教室,我们不是每天扮演教练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张娅 《商务周刊》2009,(23):58-59
这可以看作一个象征。从今年9月份开始,Google在中国转而实行和全球一致的管理层架构,由两位高管来分管运营和研发。随着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离职,原来负责Google大中华区销售业务的全球副总裁刘允接替其负责在大中华区的商务及运营,杨文洛则接替了李开复在中国的工程与研发方面的职责。Google以后将不再设大中华区总裁的职位。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两年里,Google不愧为“天才磁场”,它把科技领域最优秀、最聪明的骨干吸引到自己的屋檐下,包括获奖的医师,互联网先驱,亚马逊第A9研究科室的骨干,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李开复为首的研究团队,以及前任顶级Windows建筑师等。据说,这是Google两位创始人与公司首席执行官形成“三人执政”后,联合执行的一项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7.
从未说过微软半句坏话,还坚称“不会离开微软”的李开复现在开始表露对于这个前雇主的不满;那么,此刻他眼中近乎完美的Google又有几分真实一年前,还坚称“不会离开微软”的李开复至少在2005年5月已经在考虑到 Google去的问题,“你好,艾瑞克, 我们已经十年多没见了。”这是他在5月写给Google全球CEO 的自荐信的开头,这封信被微软  相似文献   

8.
备忘:人物     
《中国对外贸易》2005,(10):14-14
曾庆红:首度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出警告;金人庆:荣膺“亚洲最佳财长”;张亚勤:微软全球副总裁“空降”中国;张广生:正式卸任浦发行董事长一职;李开复:美法官批准其为Google工作。  相似文献   

9.
《成功营销》2009,(11):4-4
李开复对于自己辞职创业的新公司一“创新工场”,有如下说法:“我们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商业价值而创新。”另一个跟李开复有关的热点话题,是他在辞职伊始,就借着新浪最新推出的“微博”服务,把自己的新书以及新公司用这种“很小但很强大”的新工具好好营销了一把。在已经社会化的互联网“湿世界”里,李开复像应用Twitter成功当选总统的奥巴马一样,振臂一挥,  相似文献   

10.
双CEO之惑     
在变革式增长的中国市场中,“双头制”管理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视为减少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监控的工具,但它似乎还并不适合中国本土企业2006年12月8日,传闻已久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将离职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周的离任使得Google在中国区的“双头制”管理,重新回到了李开复一人独揽中国区业务的轨道上。从2005年10月开始,原UT斯达康COO周韶宁开始与从微软过档的李开复共同执掌Google中国区的业务,周主要负责关键词广告销售、业务开发、代理商渠道  相似文献   

11.
意外李开复     
林军 《商界》2009,(10):148-149
从志得意满的学业,到苹果与SGI时期不堪回首的挫败:从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成功,到跳槽Google的磨难;从最成功的跨国公司经理人,到个人梦想的新起点。李开复的职业生涯,充斥着各种交替出现的成功与挫败、圆满与不圆满。  相似文献   

12.
崇尚开放和自由的办公环境,Google正在尽力移植到中国“面挑战跳舞机的,酒会结束之后可以来二楼找我。”Google中国公司总裁李开复举着香槟,对台下的员工说。九月,Google中国公司从位于清华科技园的临时办公室搬到旁边  相似文献   

13.
邓莉莉 《大经贸》2005,(10):64-66
业界传来消息称:Google又有新行动了。这才发现Google又把手伸向了UT斯达康。一个急速的念头闪过,我不禁自问:Google到底想干什么?从“李开复事件”说起李开复,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可以说微软成就了他。在微软工作期间,他已经功成名就。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众的人物加上一个如此出名的企业,再圈进一个同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Google,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人们时刻关注着它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熊川 《连锁与特许》2005,(10):47-47
法庭作出了有利于李开复和Google的判决,李开复可以立即开始其在Google中国的工作.9月14日,《财经时报》从Google公司获得介绍此案的详细资料,其中涉及到大量鲜为人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商务周刊》2009,(9):39-40
对于Google在中国的战略,其全球CEO埃里·施密特(Eric Schmidt)曾经宣称:“我们将以长远的眼光赢得中国市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Google对中国市场的成功有五千年的眼光。”现在看来,Google已经不需要等这么久了。8个月前,Google把亚太区总部从美国搬到新加坡,以“背水一战”的方式表现出对于亚太区市场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李开复希望在中国建立与Google总部相同的研发体制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王冀 《创业家》2011,(10):52-53
这是一堂关于创新工场的“案例课”,李开复校长自我“解剖”创新模式。学员们最大的收获是:创新不能循规蹈矩,要追求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18.
对于离开一事,李开复自己有着明确的说法:"这是遵从心的选择。"李开复离职水到渠成李开复究竟为什么离开谷歌?这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把这个问题理清楚,李开复和谷歌中国的过去纠结以及未来就会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月23日凌晨3点,Google宣布正式关闭中国内地网站Google.cn,同时将其用户重新定向至Google香港网站。6小时后,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就在百度贴吧中发贴:“大家说,百度是不是要进军香港市场?”仅仅2天,这条充满“挑衅”意味的贴子就得到几近1万层“楼”的同复。  相似文献   

20.
打场官司吧     
贾三 《三联竞争力》2005,44(10):16-16
在业界掀起波澜的李开复跳槽案有了阶段性结果。9月14日,美国华盛顿州法官做出初步裁决,允许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可立即开始在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一定限制。而在2006年1月,将会开庭做出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