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通过构建局部知识溢出模型,将局部区域中邻居企业的影响引入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演化的Tobit-II回归方程中。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2000-2007年)的实证分析发现:(1)县级、市级和省级区域中邻居企业对观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演化具有显著地正向溢出效应;(2)县级区域邻居企业的溢出效应最大,市级次之,省级最弱且不稳定;(3)邻居企业间交流机会的增加会促进局部区域生产率溢出;(4)邻居企业中同行业企业占比增加会提升局部生产率溢出效应;(5)局部区域生产率溢出的源头主要来自于高效率的邻居企业,低效率邻居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利用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水平溢出和后向关联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内资企业是出口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来源;外资出口企业强势的竞争力、形成的买方市场势力、以及其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是外资企业出口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定义了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模水平溢出效应和规模前向溢出效应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规模后向溢出效应对下游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5~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研究了出口贸易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为了修正样本选择偏差问题,文中使用了 Heckman 两步模型.研究发现,出口贸易水平溢出和后向关联溢出对企业创新可能性和创新数量均有显著的正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内资企业是出口贸易溢出的主要来源;外资出口企业的强势竞争力、买方市场势力及其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是外资企业出口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本文利用2005—2007年广东省制造业企业平衡面板数据集,研究了产业内集聚和垂直关联产业溢出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在研究中,为了消除TFP估计中存在的变量内生性问题,论文采用"LP"方法进行处理。实证发现,产业内集聚对企业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垂直关联产业溢出也对企业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证实了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测算1999、2003和2007年3个时点中国12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并用Grili ches和Regev(1995)分解方法首次对行业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结果发现: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都低于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平均生产率最低;进入企业自身存在异质性,最初生产率高的进入企业更可能存活,且其生产率很有可能收敛至在位企业的水平。考察期内绝大部分行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中,进入和退出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约占8%—30%,在位企业自身生产率的增长只占10%左右,而市场份额重置导致的生产率增长约占60%以上。  相似文献   

8.
企业间的生产活动并非彼此孤立地存在于市场,空间外部性、企业水平集聚外部性对要素配置效率和企业生产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对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地区统计数据,估计城市间经济联系、城市内企业组织方式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空间关联—组织形态—企业生产选择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生产率随城市市场规模递增,但同一产业集聚政策可能对城市—企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2003-2009年中部七省(吉林除外)的面板数据,定量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对我国中部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溢出有助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进口贸易途径的国际技术溢出对中部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出口中学”有利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渠道的R&D溢出对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整体来看,国际R&D资本显著地促进了各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促进了东部地区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中西部地区省份却起了阻碍作用。实证研究还发现,国内其他省份R&D资本对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皆为负值。因此,加强各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各省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贸易结构,加强与欧美等研发投入比重高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成为当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进口和FDI提高了进口国和东道国的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的生产率提升。对中国制造行业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要更为明显,而且二者都更能促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的进口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其次是建筑服务、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的进口;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最能促进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而建筑服务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效应更明显;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明显有利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但对资本技术密集性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6位数级微观贸易数据,测度了1996-2009年中国制造行业的出口增长"二元边际"与三组"精确贸易条件",从产品种类变化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微观结构,更精确地反映真实贸易条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二元边际对精确贸易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度边际对贸易条件改善有积极作用,深度边际则反之。(2)广度边际对"低出口替代弹性"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效应最大,对"高出口替代弹性"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效应最小。(3)在中高技术行业,广度边际对贸易条件改善的正面影响大于中低技术行业。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6年1000多家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本身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稳定、显著的正向关系;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生产率之间也存在着稳定、显著的正向关系;不同规模和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其生产率呈现不同的表现,企业对环境成本上升带来的消化能力有差异。经过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也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出口产品竞争力、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市场潜力、出口增长结构以及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等角度,构建了具有微观基础的统计指标,利用6位数产品的微观数据,对1992~ 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证实了中国出口贸易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分析了出口贸易存在的诸多结构性问题.中国必须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积极调整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出口贸易的质量,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学界对管理效率实证研究不足的现状,以2005年~ 2014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将样本企业分为高产品市场竞争组和低产品市场竞争组,构建企业管理效率对产品市场竞争、管理层持股等因素交互效应的动态反映机制面板模型,以测度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差异化情形下管理效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管理效率会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低产品市场竞争组的企业管理成本是高产品市场竞争组企业管理成本的1.4倍,管理效率相比高产品市场竞争组企业则下降了约3/10,管理层持股可改善低产品市场竞争下企业管理效率的损失;产品市场竞争、管理层持股及其他变量共同决定了标准管理效率,企业实际管理效率偏离标准管理效率对企业绩效有负向影响.这一结论对微观企业质量管理和宏观政策制定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重点比较新常态经济模式和传统经济模式下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明显,存在省际、 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在新常态经济下,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依照高开放度制造业和低开放度制造业的细分方法,构建劳动力供求模型,发现影响制造业就业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出口开放度。本文的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渠道来实现的;人民币升值会抑制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增长,并且出口开放度越高的行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采用永续盘存法(PIM)测算出FDI存量的基础上,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在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下,以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来分析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通过把人力资本与FDI的交互项引入到模型中,证实了人力资本门槛的存在,同时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本门槛的存在。无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从区域层面分析,FDI并没有直接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跨越相应的人力资本门槛,FDI才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