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 一、理论界对贫困根源的探索贫困,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三P”问题之一,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引起了各国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纵观理论界对贫困根源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把它概括为三大观点: 1.主体不发育论。这种观点也称素质论。素质论者认为,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即把人的素质作为导致贫困的终极原因。人的素质导致贫困,贫困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这无疑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但素质论者却忽视了人的素质同时又是贫困所造成的结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性贫困原因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学术界关于地方性贫困原因的观点可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加以概括。主体不发育论如人口数量超载、人口素质低下,客体不完善论如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环境)、资本积累不足和生产结构错误(社会经济环境)。(参见何懋(纟贲)《中国西部移民纪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陈瑞计《贫困根源新探》,《开发研究》1992年第6期。)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有两个共同的倾向:一是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西方贫困理论的思想;二是将贫困及其要素的作用和反作用机制割裂开来,或在因果关系上持相反的意见。(参见杨胜坤《贫困界定论》,《开发》1993年第1期P.22)我们认为,第一种尝试无疑是可取,而第二种倾向则恰恰掩盖了贫困的本质:综合作用下的均衡。因此,本文意在运用西方贫困理论的有关思想:舒尔茨的“传统农业”、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和纳尔森  相似文献   

3.
农业财政金融资金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有31个国定贫困旗(县),从整体情况上看,贫困的成因主要有:(1)自然生存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沙化;(2)边境地区,投资较少;(3)自然灾害,大面积减收;(4)国家针对草原农牧业的持续发展,改变原有的农牧业生产方式,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跟上,使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新的生产方式的启动.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外部资金注入引导内部要素的运营.资金在投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农业资源、提高资源效率、优化农业结构、增进资金市场效率、引导农业科技发展、激发农民自强意识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缓解农村贫困的目标,使农业财政金融资金起到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6年,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宣布沂蒙山区在全国率先整体脱贫。那么,沂蒙山区率先整体脱贫的实践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深入考察沂蒙山区的扶贫实践就会发现,运用系统理论是揭示贫困本质、做好扶贫工作的科学方法。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正确认识贫困问题的本质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目前,国际国内大致有资本短缺论、自然环境论、人口素质论、科技落后论、阶段划分论等六种代表性观点,这些观点都从某一方面揭示了贫困的原因。但其基本特征是就事论事,没有从根本上揭示贫困的本质。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  相似文献   

5.
<正> 白益进同志在《“富饶的贫困”原因何在?》一文中(见《开发研究》1987年第二期。以下简称《白文》)针对王小强、白南风合著的《富饶的贫困》一书中所提出的落后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这里的人的素质,特指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这一论断,阐述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落后的原因,在于社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吉安老区的扶贫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00多个,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808元提高到1197元,年均增长10%;贫困人口由39.8万人减少到29.7万人,贫困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培训贫困劳动力6.3万人次,资助4800名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函大学习,95%的贫困劳力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 在研究如何开发大西北过程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比较全面、完整地认识开发大西北的制约因素。因为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开发大西北的指导原则。很多同志分析过开发大西北的制约因素,一般认为包括以下内容:资源不清;交通运输不发达;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才、资金严重不足;信息不灵。其中尤以人才、资金和信息为主要因素。这种概括是  相似文献   

8.
正乡镇连片开发是湖北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商定并报省政府同意,将省财政预算新增的专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到一个乡镇中3~4个村的扶贫开发模式。这种扶贫开发模式从2010年在全省重点老区和插花贫困乡镇实施,到目前已经六年。由于这种扶贫开发模式可以集中扶贫资金项目解决贫困村生产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一些突出困难,对促进被帮扶的村解决贫困乃至脱贫致富有直接的作用和较好的效果,在湖北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上指出:用10年时间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教育应当先行,政府应唱主角。这是实施“开发式扶贫”的前提和基础。(一)必须加大教育扶贫的政策扶持力度。教育扶贫的政府职能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资金的落实。(1)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应主要用于综合教育扶贫。(2)西部开发、扶…  相似文献   

10.
王朋 《特区经济》1998,(9):18-20
<正> 征服贫困:难以轻松的话题 从扶贫战略研究的角度看,所有的贫困可归结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即由资金、土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原因所致的贫困,它通常表现为区域性贫困;另一种是能力约束型贫困,即由贫困人口或贫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缺乏正常的体力、智力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所引起的贫困,它又表现为个体贫困。实际上,资源型贫困和能力型贫困经常交错分布形成一定的组合,从而对扶贫战略的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周鸿 《广西经济》2001,(6):30-30,33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自然、生态、社会基础等多因素恶化的综合产物。但贫困更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概念,它归根到底是人或人的社会群体的贫困。在对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原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贫困与落后表现为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经济运行机制不通畅等一系列经济的、体制的指标与范畴,但内中都必然包含着人的因素,人的素质状况尤其是价值观念品位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交通运输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如何利用既有交通运输网组织区域经济,并根据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完善交通运输网,是大西北开发中一个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课题。一、交通运输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双重作用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交通运输对经济的作用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从属功能。这一功能表现为交通运输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增长与布局是交通运输建设的依据,并为其  相似文献   

13.
<正>一、商誉本质的理解关于商誉性质问题,会计理论界的分歧较大。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作了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一)对企业好感的价值;(二)超额收益价值;(三)总计价账户论。笔者认为,企业整体资产包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基本完成,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特殊的国情———低水平的贫困标准;受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差等因素的制约,已脱贫人口极易返贫;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变化,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面临就业压力等等,决定了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社会扶贫工作作为整个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担负起崇高的使命,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作为。一、法律、制度扶贫(一)继续推进户籍制…  相似文献   

15.
常素枝 《黑河学刊》2013,(10):188-189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生活俭朴,吃苦耐劳;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等特点。他们在就业价值取向上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有许多不同,国家应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培训与指导;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并没有忘记山区人民,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帮助贫困山区人民摆脱贫困,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山区至今没有解决温饱,有的甚至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为什么?我们从大量的实地考察中不无遗憾地发现,贫困山区之所以长期贫困,除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外,与我们缺乏对贫困山区特点的深刻了解,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切实帮助显著相关。同时,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诸多典型也无不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开发贫困山区只要遵循如下原则,就不会循环反复着生态恶化、生产萎缩、生活穷困的同一历史园轨,由穷变富的农户和乡  相似文献   

17.
生态退化与经济贫困是荒漠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与主要矛盾。通过对新疆和田地区的考察,建立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与EVM方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设计了和田地区县级尺度的生态脆弱性与社会经济贫困耦合协调模型,显现了和田荒漠干旱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区高度重叠,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显著负向耦合,和田地区生态治理与贫困消除陷入厄运循环;(2)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态势揭示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的现实价值与实践依据,为和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了关键思路;(3)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生态产业为主体、以和谐发展为手段的生态扶贫模式成为和田地区消解生态退化与经济贫困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由救济性扶贫向开发性扶贫转变,是扶贫工作在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从扶贫工作的目标看,救济性扶贫在当时农村普遍贫困的情况下,具有普惠性;开发性扶贫的目标比较集中。从扶贫工作的任务看,救济性扶贫的主要任务是扶助;开发性扶贫的主要任务则是立业。从体制来看,救济性扶贫基本上足与传统体制相联系的政府自上而下的行为;开发性扶贫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贫困人口的自立行为的有机结合。从运行机制来看,救济性扶贫主要是通过政府从外部注入资金来帮助贫  相似文献   

19.
农村贫困老人社会救助存在救助对象识别模糊、救助项目设计宽泛、救助资金管理混乱等机制困境。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下降循环理论和"精准扶贫"理论对此具有理论解释力,并能提供对策启示,农村贫困老人救助机制必须立足"精准",精准确定救助对象、精准设计救助项目、精准管理救助资金,构建适合农村贫困老人的精准化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理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经济基础论,即认为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二是阶级工具论,即法律同其他的国家政治机制一样,共同执行阶级统治的任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三是意识形态反映论,即法律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媒介决定法律的内容。这三种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指出了法律本质的一个侧面,没有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本质。本文试图从三者的相关性来论证马克思主义法律本质的规定性是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