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感走光     
阎岩 《广告导报》2007,(11):66-67
是什么让创意人的灵感一次一次地闪现,又是什么让创意人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同凡响的灵感。于创意过程而言,灵感是其中一环,左右着创意结果的深度与力度;于传播过程而言,创意又是其中一环,影响着创意效果的广度与强度。如此说来,灵感对于整个传播过程可谓小之又小,但却不容忽视。灵感的出现究竟有法或无法,有术或无术,也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创意是什么? 是一种技术、一种艺术,抑或是一种"心术"? 我知道很多创意人创意做得蛮好,但他们对此类话题不屑回答,也不愿意深究其创意感觉、广告策略与人性深度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他们似乎更愿意听从个人化的常识经验、稍纵即逝的直觉灵感和千篇一律的技术。值当遇到提案诘问时,他们才无奈地说上几句自己也未必相信的干巴巴的套话,既感动不了广告主,也感动不了自己,其缺憾在于缺乏创意技术以外的人性洞察和沟通力量。  相似文献   

3.
华杉 《商界》2010,(7):54-56
灵感型企业可以向传统企业学习,借助丰田方法,像生产线作业一样,源源不断地进行创意生产。  相似文献   

4.
《市场周刊》2001,(8A):54-55
只要你开放自己,接受可能的偶遇,在任何场合遇到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创意教师,例如参加社团活动,听演讲,有和他人一起上谭,研讨、开会的机会,在这样的场合中,每个人都是来学习的,最容易因刺激、观察与共同激荡产生灵感,透过分享彼此的智能,相互受惠。  相似文献   

5.
创客一词,源自网络语言,如果没有互联网,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新词,因此,我们得感谢互联网。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真正从个人兴趣出发、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年轻人--“创客”。他们以“想法当实现”为口号,用自己的灵感与行动,在快乐中兑现自己的创新梦想,为你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精彩。  相似文献   

6.
前几期讲到,上海通用在率先推出针对中高档MPV细分市场的产品后,趁热打铁地通过一系列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特色强化,使自己的竞争优势从产品领先层面提高到了标准制定层面。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许多中国企业一直都梦寐以求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但迄今难有大成;上海通用之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一整套成功的产品和市场策略,凭借的不仅仅是一项项作为对市场需求进行反应的零星创意,而是背后一整套看不见的创新体系,也就是说,它从灵感创新阶段,进化到了系统创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林莹 《中国广告》2010,(9):36-39
2010年的戛纳广告节,已经不仅是一个奖励创意的典礼,也呈献了50余场妙趣横生的研讨会。创意对话,灵感碰撞。有全球传播领域中最有创意力的大师来参与,也包括与一些品牌主的沟通,包括雅虎、微软、Facebook、MasterCard、卡夫食品、PricewaterhouseCoopers、Hewlett—Packard和可口可乐。从这些极富创新力的思想中,我们一定能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8.
《广告导报》2004,(27):85-88
让我们继续献上让这些来自北美的好创意作品来犒劳你的眼吧,让它们来激起你对更强烈的创意欲望吧,如果这些都没法给你灵感,那就走出去,给自己买一个你们那地方最好的芝士汉堡,蔬菜汉堡,热狗、蟹饼,或者金枪鱼手卷,也许好吃的来了,灵感也就来了。  相似文献   

9.
故事制造     
故事中“人”是主干,思想的解放、思维的革新、创意的进发和灵感的闪现,离不开“人”和要干的“事”  相似文献   

10.
谢祥 《商》2014,(26):298-298
在广告、服装、娱乐等涉及设计灵感的行业中,"创意"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创意也在不同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明家的创意可以让梦想成为现实,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可以改变时尚潮流趋势,企业家的创意可以给商业提供更好的商业模式,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利用创意有效率地服务更多的受众群体。创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现创意,传统观点也普遍认为,创意只属于与创意经济领域相近的人,比如时装设计师、广告人、电影导演、音乐人等。但是在创意经济愈加活跃的今天,这种传统观点显得不合时宜,人人都需要学会创意,如同领导力和卓有成效一样,创意不再专属于智商高超的天才,创意是可以学会的。  相似文献   

11.
林莹 《中国广告》2013,(10):86-91
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戛纳国际创意节。越是贴近关注,越是清晰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在与DDB上海的首席创意官Tim Cheng的交流中。他也提到这一点。每一年,去戛纳的年轻人数量以极快的速度递增,他们参与的角色和身份也在从看看热闹的旁观者变成有竞争力的创意骨干。年轻的中国首席运营官细数本土青年一代的新梦想,学生们投身最酷最新鲜的创意学院,而已经迎来8岁生日的未来小狮子也一如既往展现了清新活力的灵感和动能。无数闪光的思想此起彼伏,点亮了2013盛夏的海岸。是的,这是最好的平台,也是最好的时代,未来已经为你们展开。  相似文献   

12.
一个大创意,你可能不会感觉到它的大,它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但它能激起人们思想的火花,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鸣。找到"大"创意今年的Direct Lions参赛作品评选真的是妙趣横生。评审中,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必须要体现出"大"创意,比如说这个创意可以在所有的媒介中都得到很好的运用。如果一些创意无法在广播、印刷、电视这样的媒介上充分发挥,那么这样的创意就不具备我们所说的"大"。  相似文献   

13.
《广告大观》2006,(1S):150-151
2005年11月18日至20日,2005 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营Workshop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了,在为期三天的创意营中,入围选手和国际评委代表和4A创意人零距离接触,深挖作品内涵,启发创作灵感,激情畅享青年创意人成人礼!  相似文献   

14.
目前,平面设计以各种形式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作为传达手段的平面设计不仅想方设法吸引大众的视线,将资讯艺术化地传达出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生活。但是,图形在设计中的创意运用,并非被大众熟知。好的平面设计不是被动出现的,而是积极的创意,主动的吸引观赏者的目光,当我们选购两种同类的商品时,更加有创意性的包装已经在潜意识中占领了我们大脑的阵地。创意是设计中的智慧之花,在思想的灵感中吐露出独具魅力的芬芳,同时在商业中也显示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自我表达和技术之间发生了什么?技术造成了各种联结,让更多的人能够表达自己,也让我们和消费者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W+K创立于1982年,2005年进入中国,并成为了这个创意社区的成员。W+K希望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国创意界的最新灵感。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多领域间的融合,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与生产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要想互联网真正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科技带来提升,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其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知识经济、高度整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特征。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并购事件日益增多,一方面文化创意者具有创意灵感、创意资源;另一方面却缺乏资金将创意转变为艺术价值。这便为热衷于文化创意投资的VC/PE进入文化创意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创意灵感+互联网科技+风险资本=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作品。  相似文献   

17.
沈虹 《广告大观》2007,(2S):137-137
创意产业这个词,最近有点时髦,文化的商业和商业的文化都可以归在其中。广告业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成员。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说白了都是用脑赚钱的行业,都需要天才的创意思维,需要思考!不断地思考!关于创意思维,永远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和领域。而我们广告人则比较现实,希望自己拥有永不枯竭的天才般的创意源泉。  相似文献   

18.
闲时,你可能会在办公室里写写演讲稿或文章。要让才思涌涌而出,就要使自己的周围有新意。比如,计算机旁挂一幅手绘的颜色瑰丽的壁画,桌上摆束鲜花,墙角放置自己所喜欢的一幅巨照。因为工作需要有创意,这些能带来灵感。 如果想在工作中、写作中或会议  相似文献   

19.
《商》2015,(6)
创意素描就是以创新观念培养素描对象新的内涵,其中包含了思维的创造、形式的创造、技法的创造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的创造。通过联想产生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象造型。把素描对象进行解构与重构,表现出一种别具意味,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把这种效果再运用在现代的艺术设计当中,达到更大的视觉感官冲击力和感染力。创意是一个大的话题,而将创意素描这门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旨在帮助同学们建立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性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以及设计灵感。对于从事创意活动的同学来说养成这几种思维模式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创造过程中,需要用艺术的触角去和现实发生激烈碰撞,摩擦出激烈的火花,产生好的创意,做出好的设计作品。我们在进行创意素描稿的练习过程中,就是在进行各种思维模式的练习,只有通过这种练习,才能在以后的设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爬越高。本文主要就是探究创意素描的表现元素、创意素描的特征分析,通过对当今知名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分析,再通过对创意素描的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发散性、联想性以及设计灵感)和对设计的影响与作用方面进行了简单而又概括性的论述探究。  相似文献   

20.
张可 《三联竞争力》2005,(11):51-52
艺术需要激情、完美、不计成本地投入,而商业需要理性、效率、控制时间与资金的成本。如何让完美的创意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让流畅的商业运作模式不断催生新的创作灵感,是杨怀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