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笔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样式,因其书写工具的独特性和造型材料的艺术性,使之具有极大的艺术魁力,它与其他多种艺术门类都有共通之处,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本着眼于中国毛笔书法之“美”,从汉字构造的象形性、形体的丰富性、点画线条的表情性等方面分析其载体——汉字的艺术性;从形态、节奏、墨色、结构、章法等不同角度分析毛笔书法美的艺术表现;从哲学角度入手分析毛笔书法美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毛笔书法抽象的美变得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从而达到真正领略和把握其丰富艺术内涵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改革》2011,(1):5-5
近日,在网民的要求下,日本女优苍井空大秀汉字书法,用毛笔书写了“不挂科”、“给力”之类流行语上传网络。当她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出现在网络上时,很多网民自愧不如。有网民评价说,在现今的中国学校中,要找出能够写出这么一手汉字的学生似乎已经很难了。  相似文献   

3.
书法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上古书法的隆替与衍变是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壮观的一目。但当我们把书法的材料工具与艺术相结合,将之作为应用某种格局而存在时,书法的材料之美也被赋予一定的历史观念,这一单纯的物质美即被扩大为书法作品整体的形式美。笔者主要就上古时期的书法作品加以列比,论述书法的质地与线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审美情趣是人们对审美对象抱有的情感和兴趣。书法教学作为一种集教育、训练、艺术和审美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历来就被作为陶冶性情、塑造高尚人格的手段之一。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书法教学应特别注意发挥汉字书写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稳定、高尚、优雅的审美情趣并促进书写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花聚会 《经济论坛》2014,(1):F0002-F0002
正中国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艺术。中国书法的核心价值是真、善、美,这是她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决定的。弘扬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光明大道。真、善、美是中国书法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岩洞或器物上刻划象形符号,摹写自然万物,这些介于文字或图形之间的契刻符号则是原始书画的萌芽。书画同源而分流:随着劳动、生活的复杂化,简单象形符号,既不能快速记事,也满足不了更高的审美要求,二者逐渐分离发展。更趋形态逼真细腻的摹写发展为绘画艺术;而更趋简化的线条刻写符号,逐渐发展为古象形字。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汉字创造时说:"仰观魁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蔡邕则概括为"书肇于自然"。清人龚贤认为书画"与造化同根,  相似文献   

6.
王克纯 《时代经贸》2013,(4):177-177
汉字之美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顺应时代的发展,历史赋予我们设计师对汉字作为信息化符号外的再创意的使命。解析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装饰体汉字的应用;(2)书法体汉字的应用;(3)解构体汉字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璀璨明珠,宋诗亦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两者之间因时代先后必然有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本文从唐人及其诗歌对宋人产生的深刻影响出发,认为宋人具有普遍的无意识崇唐倾向且对唐诗多持肯定态度.继而引出宋人学唐现象之普遍这一观点,再以黄庭坚学杜为例分析宋人对于唐诗的继承及创新.最后得出此现象是符合继承与发展这一艺术规律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学习汉字书写是一种笔墨语言的学习.学习汉字书写,应在优秀的书迹中学习作为书写本身笔墨语言的共性规律、内在秩理,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应用到自己的书写实践中,提高汉字书写水平.想写好汉字当深悟写字内理,注重个性培养,方能广开写字面貌的新境.  相似文献   

9.
荆霄鹏简介     
《生产力研究》2014,(2):J0005-J0006,F0004
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九年义务教育《写字》《书法》教材范字书写者。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语文报一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  相似文献   

10.
王岳川 《财经文摘》2008,(4):126-127
子恺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追求。我注意到,他对传统与创新有着清醒而辨证的表述:“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书法艺术的根本就是东方文化的抽象阐释,东方文人最直接的心灵倾诉。书法如果失去了文化内涵,也就不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所以我们学习书法就要与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要找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财税乃立国之基,安邦之本。中国财税博物馆隶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坐落在钱江之滨,西湖之畔,吴山之麓,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收藏各类财税历史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近万件,是国家级的专业博物馆。博物馆现有中国民间财富崇拜、中国古代财税历史、中国近现代财税历史、中国当代财税所史四个展厅和摇钱树与理财家展区。以经济的视角面对历史,用文化的变迁演绎财税。以方寸之地,让人思接千载,神交古人  相似文献   

12.
中书法运行的方向,为众多书家所关注,有关此问题的讨论也都各执一词,其中有人认为“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并因而提出宁丑勿媚的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是有害的。中国书法应遵循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其运行要努力使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趋于完美,同时致力于书法笔力的锻造,不为传统思想所囿,自觉融入时代的发展,学人之长,补已之短。  相似文献   

13.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核心问题。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二者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不同定位。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出发,阐明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性质和作用与市场主体的特殊构成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二者的科学定位和特殊结合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机遇之一:经济建设(安宁期)。就中国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除台湾问题外,很难有别的事态能把中国卷入战争状态,从而中断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趋好.是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一大有利条件。 机遇之二:世界新格局(孕育期)。全球化和多极化乃世界潮流所趋,二者相辅相成。若中国能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如2010年以前),以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和相应的贸易增长率发展下去,将成为多极世界经济中的新的一极。  相似文献   

15.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发展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符号魅力。整合汉字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人文精神等汉字文化特征,将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立象”与“尽意”的角度探讨汉字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汉字文化的深层意蕴的挖掘,可以开拓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新思路和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汉字笔迹特征与职业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过多轮实验确定笔迹采集工具电子签字屏(ESP1020)和汉字抄写材料.由经过培训的笔迹资料采集员从多个地区进行资料采集,获得有效笔迹资料及职业兴趣测评资料467份.采用汉字笔迹特征量化系统(CCQAS5.0)量化被试的38个笔迹特征和4个整体笔迹特征.结果:汉字笔迹特征与不同职业兴趣类型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书写平均压力、标题平均字压等35项笔迹特征分别与不同的职业兴趣类型之间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四五”规划将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山西省将“转型出雏形”的战略目标写入“十四五”规划,探索改革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研究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和科技创新绩效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针对二者耦合协调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着力提高山西省科技创新绩效、强化各地级市空间邻接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整体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与书法结缘是林彬学习中国绘画艺术的起因。在书法的研习过程中,着力领悟古人的心境意趣;在传统规范中内练功力、修养品性,逐渐领悟造型艺术的精神。欣赏林彬的水墨画作品,我们就能感受到处处渗透着书法的经验、技巧和力量。他对字型、结构、线质的把握与表现,节奏散漫多变,平稳而有章法;对点、线,空间的把握能力,在他的书画艺术中淋漓显现。  相似文献   

19.
介子平 《经济师》2015,(5):297-298
<正>在这个敬重创新的时代,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固守的,文化上的固守,守什么?时下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耐不住那份寂寞寥落,开始放弃临摹读帖、日课训练,而走向了所谓创新之路。创新何谈容易,惟创新须以古法为根,不然,则入恶道。汉字书法已具数千年历史,其间流派林立,匠师辈出,可供后世书家拓展的领域还有几许?所谓创新,绝非玩弄一些小趣味、小面貌可为;所谓创新,一出门往往便走到了前人的老路之上。只有将前贤宗师的书风笔格烂熟于心,潜移默化为己之精神,方会有所谓的创新,甚至开山立宗之能事。赵维勇先生的书法便属死心塌地于基础、不识时尚以独行的那种。刚而非石,柔而非泥,此王羲之、王献之书  相似文献   

20.
张涌  陈娟 《铜陵学院学报》2010,9(1):94-95,100
"古诗之美,专求意象"。诗歌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的意象由于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一方面能加深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加大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文章主要梳理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界对诗歌意象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提出可以借助西方"等值论"来指导中国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力求在这一全新视角下探索萃取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