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平 《消费导刊》2022,(5):73-76
刻铜艺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是艺术之美与技术之美的完美结合。安徽阜阳的“杜氏铜刻”起源于清末民国时期。杜氏刻铜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追求创新,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继承体系和刻铜技术流程。本文通过对杜氏刻铜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结合刻铜技术的发展历程,更好的促进刻铜技艺...  相似文献   

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针对我国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两个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出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花边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常熟市应采取建立生产保护基地,搭建文化平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养传承人,健全人才保障体系,继承与创新并行发展等对策措施,使常熟花边制作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重新焕发光芒,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培罗蒙奉帮裁缝手工制作技艺,是历史悠久,特色显明的全手工制作工艺。是形成于上世纪初的海派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博采众长,结合中国人的体貌特征,形成海派特色,在精工男服市场上独树一帜,以其精湛技艺成为奉帮裁缝的核心和杰出代表。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名扬上海滩,三、四十年代与亨生等并称为精工男服四大名旦,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国近  相似文献   

5.
中国用香历史悠久,是"香文化"发源地。但因为诸多因素,在"香文化"传承过程中,一度出现了断层,其潜在的许多文化与经济价值没有被我们所认识,却被其它民族所重视并受到保护。因此,如何保护我国包括香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家多项政策性文件出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与社会关注度日益提升。然而,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例,采用BRMP分析模式,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应注重的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进行层次分析评价论证,将政府、传承人与社会的行为以既定标准进行量化,并将文化内涵与市场走向有机结合,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段德强 《商》2012,(9):77-77
本文首先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特点和在保护和开发中的难点,继之引出了作为我国首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蜀锦,并用SWOT方法分析了蜀锦当下的现状。随即,针对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蜀锦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此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参考,并树立起对未来保护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8.
汪洋 《糖烟酒周刊》2006,(19):73-73
近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国务院正式公布,泸州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榜上有名。至此,泸州老窖成为既拥有物质文化遗产——1573国宝窖池,同时又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国宝”单位!  相似文献   

9.
二人台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V-73,府谷二人台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是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集戏曲、歌舞、音乐为一体,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演唱形式,体现了当地的多元文化。本文通过文献阅读、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了府谷二人台的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关建议。保护和发展当地二人台文化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与教育融合在一起,旨在于传承和发展,从而推动府谷二人台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是当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独特柔性路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之间关系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即开发具有鲜明民族性、强烈时代性和显著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促进文化凝聚力,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关注。新形势下发掘和发扬根植于乡村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培育乡村文化产业,不仅是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现分析了乡村振兴的当代背景和国内及日照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两点发展方案,其中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乡村振兴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2.
《商》2015,(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其市场化现状和前景,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锦"为例,指出了目前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对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稿荐”苏式卤菜制作技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新媒体平台数据分析方法,借助SPSS软件、ROST软件对其生存保护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陆稿荐具备多样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仍面临困境。该调研结论对于“陆稿荐”苏式卤菜的发展以及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研究具有一定的分析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露晞  张血玲 《中国市场》2007,(48):112-113
文章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必要性,并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回归幼儿教育地方课程本位,匡正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目标、充实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内容、丰富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实施,提升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效果等六个方面,揭示了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中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指出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幼儿教育地方特色的"双赢行动"。  相似文献   

15.
愈来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我们身边慢慢消失,潍坊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制作工序和过程烦琐复杂、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现状也越来越危急。本文分析潍坊风筝现状的同时,提出了潍坊风筝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使潍坊风筝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为其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肖璐  聂坚 《商》2013,(16):352-352
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球化现代化下凉山彝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四合乡的调查研究,以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以彝族传统节日为例,探究现代化经济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丁默轩 《商展经济》2023,(23):44-47
在“大思政”视域下,本文以非遗类展览的功能与价值作为研究的方向,通过“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入探讨了非遗类展览本身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以及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通过展示吉林非物质文化节的不同特点,在增加非遗类展览的互动性方面,结合更多演艺方式进行展览的内容创新,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非遗类展览当下也面临着多样受众需求等现实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进一步发挥出非遗类展览在"大思政"视域下的重要功能与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乡镇特色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产物,是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满足普通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推广普及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和乡土背景的文化建设工程。每个不同的乡镇因其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历史渊源、实物遗存等诸多因素,在特色文化的选择和发掘上不尽相同,而在其中,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疑是建设特色乡镇文化的重要考量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新媒体野蛮生长的态势下,以芜湖铁画为代表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时代遗忘,被快消浪潮裹挟前行,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凝聚民族精神,是时代之义。以“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石,探究如何去纪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激发大众保护意识,促进非遗再生发展,保护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