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中国农村特定语境之下所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通过种种媒介渗入到现有的儿童教育体系当中,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产生了不利影响。其解决的关键在于从心理层面着手,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教育体系的实际情况,并充分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及制度保障。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现象和所涉及的农民增收脱贫、技能培训、权益保障及衍生出的“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倍受社会关注。近日,我们对湖北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学龄教育问题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入手,分析了导致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各方面配合,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1.农村贫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2.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排行同其受教育存在相关,未上学的比例随排行增高而增高,子女的排行同希望其受教育的程度呈反比;3."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贫困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4.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帮助较少。该文试图从经济、教育体制、法律和教育观念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树凯 《发展》2008,(2):23-25
农村改革的30年,也是农民流动的30年。观察这30年,可以从两个侧面进行:一个是农民的表现,一个是政府的表现。从政府表现的角度看,这3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具体说是1978年到1993年,基本上是“无政策”时期。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具体说是1994年到2002年,政策纷纷出台,但政策导向以限制为主,包括出台了若干新的歧视性政策规定。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政策导向发生根本转变,新的政策以促进平等对待、重视保护权益为基本特点。本人认为,最近几年是改革以来解决农民工问题进展最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费耕 《中国西部》2012,(3):32-33
新年将至,当万家团圆的时候,在中国农村却有很多留守老宅的孩子盼不到父母回家过年。长期的分离遗留下来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顿团年饭,还有这背后深层次的亲情教育缺失,以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成长烦恼。  相似文献   

7.
马如栋 《发展》2008,(5):76-76
一、关于留守儿童基本问题的介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阶段主要是指农民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而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所抚养的农民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架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生活学习等诸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鹏 《北方经济》2010,(3):57-58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贫困问题被认为基本上是一种农村问题。例如,世界银行(1987)利用1985年全国住户调查数据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城市仅0.40%,而农村高达12.4%。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现,相当多的城市人口陷入贫困之中。由此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年只身进城打工,出于无奈将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留下,这些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这些老人就成为留守老人.新华网北京2013年5月10日报道:全国妇联近日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