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只上的第四个里程碑,突破和发展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理论,指明了我国应该实行具有中国特色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科学地预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3.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社会思想,但在他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安排、"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先富"带动"后富"和"共同富裕"、"稳定压倒一切",以及"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等重要思想并成功得以实践,解决了当代中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理论和实践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必要前提,做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所有制理论及分配理论等。  相似文献   

5.
6.
毛泽东同志对在我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分析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诞生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高潮和低潮的交替,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邓小平在危难之时稳住了中国的阵脚;在改革之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低谷逆境中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现实主义型的政治家,素以务实著称。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作者通过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文选》,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依据及体现等方面阐述了邓小平思想的务实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建国后我国经济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使邓小平形成走市场取向改革之路的思想。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轨迹,无不凝聚着邓小平的精心指导。邓小平在把握我国改革大局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风格、坚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念和正确的领导策略,是市场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13.
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体系以社会主义的本质论为核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一根主线,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同时以改革开放、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等理论为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提出的一种理论要求,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机会。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或基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其理论源泉,西方经济学可以作为理论借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其方法论基础。当然,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理论,而是那些能够与中国现实相契合并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对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作出科学判断,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科学称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时代变迁和背景转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诞生以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其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仍然是生产关系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的自觉统一;在其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也在社会经济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其创新发展必须根植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