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徐州为研究对象,在2002-2006年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流计算的基础上建立能值指标体系,分析系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近几年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远大于1,说明生产效率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环境负荷率一直在较高水平波动,最大时为江苏省的3倍,说明系统高强度的能值使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能值/货币比率的下降、以及能值密度和人均能值用量不断上升,进一步证明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标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系统可持续发展性能逐年减弱。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分析的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运用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建立河南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净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率、系统生产优势度、系统稳定性指数及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等5个主要指标,对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环境承载率为68.9,表明系统环境压力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64和0.54,说明优势度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稳定性指数却并不高,系统自控、调节、反馈作用减弱;可持续发展性能指数0.055,反映出该省耕地系统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应调整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投入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引进外部能值,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缓解本区域的资源压力;依托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对可更新辅助能的利用强度,发展绿色产业,减轻对耕地系统的环境压力,实现耕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能值分析是指通过能值相关理论及原理的分析得出一系列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指标体系,借此可深入分析系统的环境容纳能力、能值效率、生态经济效益,系统结构功能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更好的发展农村解决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国内农村生态系统能值发展状况,研究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针对国内农业生态经济进步的现状客观评价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当前农业生态发展迅速,但就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研究方面,在资料收集、理论不足等方面依然需要改进。并提出严控人口数量、科学开发后续土地资源、改善土地运用构成、增强可更新环境资源运用效率等对策与建议,以期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社会经济的全方位进步及农业的有效转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得以正常运转,研究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效率,以期为今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方法]运用能值分析法,系统分析了2012—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能值产出,并选用能值投入率、能值自给率、环境负载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4项指标评价能值效率。[结果]2012—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投入能值波动不大,不可辅助能值呈上升趋势。可更新能值占总能值投入的比重较高,在可更新能值中,劳动力能值占比为9963%。能值产出中,畜牧业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渔业和种植业。2013—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率和环境负载率逐年递减,环境负载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值自给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逐年递增。[结论]该阶段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但对环境的利用程度较低,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力的投入,今后应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依靠科学技术而不是劳动力投入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度量方法很难有效地解决环境和资源在经济体系中的价值问题,现尝试运用能值分析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在对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能值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借鉴已有的能值分析指标,阐述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包括能值投入分析指标,能值产出分析指标,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基本能值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值指数,为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理论的兰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对兰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1996 ~ 2008年投入产出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农业系统对化肥、农药等工业辅助能投入依赖愈来愈强,对劳动力、种子、有机肥等可更新辅助能的投入逐渐减少;农业投入越来越高,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系统生产效率呈降低趋势,环境负载率的不断上升加大了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对兰州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大力发展有机、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阐述了生态保护与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的主要矛盾,指出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重新确定新时期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协调处理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别欠下耕地的生态债——浅论我国耕地的生态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对耕地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运用生态补偿的方式保护耕地不失为一种良策,这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但是我国在对耕地进行数量补偿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巨型城市区耕地生产、生态多功能需求下耕地补偿分区及补偿金配置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补偿分区以耕地功能供需关系为直接依据,以区域公平为出发点;食物生产功能应是各级补偿分区的第一准则,生态服务功能应作为该功能需求强烈的巨型城市区的第二准则;复杂的层级式行政管理体制下,粮食安全视角的补偿金配置应以省级补偿关系为起点,兼顾土地利用效率理论及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径配置到末级实施单元;生态安全视角的耕地补偿面向巨型城市区内部,补偿分区及补偿金测算可直接到末级实施单元,不需要复杂的资金配置体系。研究结论:提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二元制的巨型城市区耕地补偿分区模式及补偿金配置模型”,珠三角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式及模型的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从耕地生产性、耕地稳定性、耕地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五方面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计算并分析黑龙江省2005~2009年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客观地评价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浅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是目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问题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关系,认为耕地保护必须在完善农地权利体系基础上,走“质量、数量并重“的道路,尽快将保护耕地的重点从行政区为导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向基本农田为导向的“优质耕地、优质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12.
耕地撂荒程度描述、可持续性评判指标体系及其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确定用于描述耕地撂荒程度的指标,筛选能评判耕地撂荒可持续性的指标项目,划分耕地撂荒现象的可持续模式。研究方法:指标演绎法。研究结果:确定了能描述耕地撂荒程度的29个指标项目,给出了各描述项目的可能来源;筛选出开展耕地撂荒可持续评判的4大类97个评判项目,并对各项目的赋值情况作了详细说明;结合各类指标达到可持续标准的情况,将耕地撂荒现象分成5种可持续模式。研究结论:耕地撂荒程度及其可持续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解决。  相似文献   

13.
借鉴重庆地票制度中耕地占补创新模式,利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探索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可从出台耕地占补指标交易法规文件、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平台、健全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监督机制、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着手,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体系,以期实现全省(市)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4.
再议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新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但由于制度发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重开垦,轻整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最优开垦规模的分析框架权衡生态成本和经济效益、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放入社会大环境考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地资本化视角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标:分析近20年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策略。研究方法:生态位模型和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重心持续向西北迁移,2005年后迁移加速。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耕地加速增加,其他农业区耕地持续减少。耕地扩张热点区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平原,收缩热点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黄土高原;(2)中国耕地适宜性下降2.6%,降水和积温适宜性下降最明显。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耕地适宜性下降10.0%,其他农业区降幅较小或呈现波动趋势;(3)中国自然条件强限制耕地增加19.9%,降水和积温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而侵蚀强限制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其他农业区均减少。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引导控制,差异化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有效提升耕地适宜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建立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方法体系,为准确判别区域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调查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系统健康是指当构成耕地系统内部因子或系统外部的水平方向因子和垂直方向因子受到干扰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生产能力、维持能力和恢复能力。(2)耕地系统健康与突变理论的运行机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突变理论为构建耕地系统健康诊断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当构成耕地系统各因子受到干扰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时,耕地系统将有序运行,则耕地系统处于健康状态。反之,系统的各因子发生突变超出阈值范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则耕地系统处于非健康状态。(3)基于“要素特征—作用机理—阈值测算—系统诊断—调控策略”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是测算区域耕地系统健康水平和诊断健康状态的基本逻辑。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健康问题是因耕地系统构成因子的突变引发,突变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耕地系统变化机理和健康状态,本文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完善和丰富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基本农田保护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完善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基本农田含义、现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耕地面积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基本农田制度驱动模型,并据此分析了1984-2003年期间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运行效果,从整体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目的:从土地系统功能角度探讨土地可持续性,为土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在土地系统研究中,结构变化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土地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及其可持续性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关注。(2)剖析土地功能的概念,综述了土地“功能”内涵的演进、土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与土地功能的关系以及土地功能的分类,系统介绍了基于土地功能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并指出了土地功能评价中存在的尺度问题。研究结论:土地系统功能及其可持续性评价可以为土地科学研究、土地管理和区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