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要求严格按照“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要求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与第一次土地调查明显的不同),同时要求应用“基于网络共享及社会化服务的技术方法”,实现土地信息的传输、交换、共享及应用服务,与“数字国土”和“金土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网络,数据交换和传输通过网络实现,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最终是要建一个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成果库。因此,县市城镇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本章节将重点介绍MAPGIS城镇土地调查建库系统软件安装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土地的宏观管理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利益考虑等原因,未能有效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而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低效利用。所以,如何保证公众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知情权就成为公众有效监督政府的关键因素。因而,本文从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概念及功能、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标准、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与途径以及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政府制定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简称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有关规程和规定,参照原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教据等有关资料,借助或采用遥感和航空摄影等具有现势性和科学性的教据资料,利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定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5.
《经济世界》1997,(8):35-36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如何科学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山东省枣庄市自1987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遵循“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一直把土地整理和稳定耕地面积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使耕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全市耕地面积保持了稳中有增的局面;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土地资产管理已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不断加大,土地法制建设有很大发展,人们依法用地的意识不断增强;土地违法案件逐年下降,建立了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各项土地管理基础工作已告结束。不断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土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土地数据库的建设也越来越先进,特别是基于MAPGIS系统在城镇土地数据库中的广泛应用。MAPGIS应用于城镇土地建设中,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比如:地籍测量、房产测量、数据库的建设等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数据库建设时,应根据实际状况,针对MAPGIS软件平台,对城镇数据入库的方法和流程、数据控制方法进行探讨。本文针对数据库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土壤及相关要素的数字化是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将GIS、空间插值等技术应用到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壤质量调查,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调查成果图和八种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及属性数据库,从而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构筑了土地信息化平台。  相似文献   

8.
对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思考田树铭,赵荣贺,康英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我国地少人多,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国家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同时加强土地二级市场的管理,建立正常的土地使用权价...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已牢牢地扎根于人们心中。围绕着土地权利的纠纷,不断发生。既有自然人之间的用地之争,又有单位、企业之间的土地权利纠纷。有的甚至因土地权利之争发生血案。特别是土地成为资产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后,其土地权利争议案日渐增多,无疑给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造成了工作重负。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镇土地地籍管理业务的特点,通过对土地时空动态变化特点和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时态空间数据模型的城镇地籍数据变更管理方法。文章重点讨论了动态多基态修正、变粒度存储、数据库中时空数据组织、拓扑关系建立及空间数据变更机制等。最后通过开发的新一代大型网络级动态土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ReGIS)验证了上述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2年多的应用表明,系统设计先进,性能良好,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为此,国家已经明确,尽快建立“四大基础数据库”,以适应我国信息化进程的迫切需要。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就是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法人单位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12.
周雄 《城市建设》2010,(6):317-317
以重大工程的土地资源利用为突破口,探讨建设用地的统一化管理体制和方法,开展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及限制性开发研究,建立较完善的建设土地管理制度是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城镇地籍数据库建立的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为获取现势性强的土地利用数据,满足社会经济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建设最新的城镇地籍信息系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现代土地管理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作业模式和系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土地详查的建库要求.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基于SUPERMAP构建土地更新调查生产建库一体化系统.该系统以团队协同作业模式,有效地支持完整区域数据的生产,并将生产过程和建库过程无缝集成起来,实现了生产建库一体化,在生产的过程中直接完成土地数据的建库,为土地更新调查生产效率的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和管理效能的改善提供了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是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生产的新一代作业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新疆八一农学院农经系土规教研室。1988年开始正式招生(大专),1994年开始招生本科,2000年获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拥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25人。经过多年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已拥有本硕办学结构体系,并在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授权点招收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土地利用与规划、干旱、半干旱区土地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依托土地科学研究所、中国土地…  相似文献   

16.
在对土地进行相关的调查时,数据在调查中凸显出其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如果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该数据就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为了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库以及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必须加大对数据质量的控制。本文通过数据质量的好坏对数据管理以及以后对土地的相关规划的影响,说明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数据质量做出简要的分析,对土地调查数据质量的控制技术与方法进行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的出台,我国土地调查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历程,这将推进新制度、新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应用。3S技术在土地遥感监测、现状调查、土地管理及数据库更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是今后国土资源管理最基础的数据,与第一次土地调查数据相比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数据格式多样、数字化程度及信息化程度高等特点,采用传统地籍变更办法已不能适应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时动态更新。为促进地籍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保证地籍数据现势性,在传统地籍变更办法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更新机制、基于现代测量技术内外业一体化地籍变更模式,利用不同的数据库技术,与传统变更办法相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旧城改造,新城规划,土地信息在不断的变化,为了确保土地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必须及时更新土地管理数据库,传统的土地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进程,"3S"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加强了土地管理技术,提高了土地数据准确性与现势性,提高了土地管理效率,降低了土地管理成本,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20.
于鹃 《时代经贸》2008,6(5):148-149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是最重要、最实用的基础工作,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在机构内集成、组织和共享数据提供了基础。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都需要更有效的数据库支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基础准备,确保了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从而更好的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