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5年12月9日举行。此次大会的一个主要议题是讨论《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国际社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框架。《京都议定书》只为发达国家的减排定下指标,有呼声认为,中国、印度等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后也应担负起减排的责任。中国对此有何看法?出席会议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高广生接受了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梁彦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提出 第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今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届时与会各国首脑将就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共识.此前各届大会讨论的主要是工业和交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农业并未包括在议程之内.不过,正因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的出现,"绿色科技"和"新能源"应运而生,率先行动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占据了新兴环保产业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联合国于1992年5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UNFCCC),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将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1990年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界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认识的增加,特别是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问题的了解日益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应运而生.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153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式签署了<公约>,我国也批准并签署了<公约>,成为缔约方.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深化共识、合作应对。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充分展示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  相似文献   

6.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要求30多个缔约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achnisim,简称CDM)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减排二氧化碳的一个规则。按照规则,发达国家每年都应按一定比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中国筹委会组织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以下简称《国家报告》)编写组,全面启动了《国家报告》的编写工作。鉴于中国政府已于1997年第十九届特别联大和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前期两次编写过类似报告,本报告重点是总结2001年以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客观分析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明确提出今后的战略举措,并阐明对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有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官员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心议题就是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国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国政府表态:“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人类的远见和良知,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上的重大里程碑。两年前形成的"巴厘路线图",不仅指明了进一步全面加强公约的正确方向,而且提出了持续实施议定书的具体要求,为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暧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是全球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二选择.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为了一个主题每年开会,除了人权问题和核裁军问题之外,也只有气候变化问题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到《巴厘岛路线图》、《京都议定书》,从哥本哈根的摊牌到坎昆和德班的几近破裂,争论之激烈在全球经济议题上前所未有.所有这些现象绝非偶然,碳排放议题的演绎,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道德领域的所有规则,对人类社会影响之深远,必将超过工业革命,我们正处于历史大变革的初期,所以还不易觉察.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及时制定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仍需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为改善世界环境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发布的第2008/101/EC指令,规定从2012年起,所有飞往或飞离欧盟成员国的航班均成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管制对象,并且该体系对排放量的计算标准是从飞机起飞地至降落地的全部里程,而不是飞经欧盟领空的里程。欧盟所采取的航空排放单边征税措施不但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上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非歧视原则,而且违反了《芝加哥公约》中的领空主权原则、避免单方收费原则和空中规则原则,其实施的域外管辖权侵犯了其他主权国家的排他性管辖权,违反了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从国际法视角看,欧盟航空排放单边征税措施是违法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从低碳旅游的源头上解释和概述低碳旅游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旅游业是气候敏感性的产业,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加剧了气候变化。低碳旅游的相关研究始于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发展于旅游业缓解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轨迹存在很大的不同,目前低碳旅游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均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为全球带来严峻考验,碳金融是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应对,碳金融的发展在我国究竟决定于经济还是环境?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碳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因素和居民因素对碳金融发展有抑制作用;居民因素在经济因素对碳金融发展影响的路径中起到中介作用,对环境因素产生负效应;环境因素与碳金融发展存在互惠关系,在碳金融发展中起突出作用。最后从科学顶层设计、依法治理,推动低碳经济产业的优化,强化居民、企业环保意识,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不但会对农业产出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生影响。利用我国26个省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对我国种植业生产中化肥使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看,年平均气温上升有助于降低化肥的使用强度,而年降水量的增加则会提升化肥的使用强度;对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增加、气温上升均会导致化肥使用强度增加;对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上升会导致化肥使用强度下降,但是降水量增加对化肥使用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气候变化对不同气候区农业生产的化肥投入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关化肥控制的政策有必要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政策目标的设定也应体现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相关 ;经济结构的正向变迁推动经济发展 ;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正向变迁就必须使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均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显著,其严重的后果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回顾了目前气候变化的现状、并作出相关预测后,讨论了国际社会为减缓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中国对外气候谈判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重点讨论了在后京都时代中国的环境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全球共识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而这恰为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当前国际主要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主要指欧盟碳交易市场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运作模式和先进经验,通过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节能减排事业的顺利发展,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气候舒适度的角度出发,在收集40座城市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旅游气候模型,估算气候变化对客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气候舒适度变化对我国国内及入境旅游有重要影响,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国内及入境旅游客流量将增加或减少1.852万人次和35.263万人次;②重庆以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上升,重庆以南绝大部分城市年综合舒适指数下降,40城市综合气候舒适指数整体上升15.0;③受气候舒适度变化影响,40城市国内及人境旅游客流量分别增加540.7万人次和28.4万人次,④30年来,气候舒适度的变化整体促进了我国国内及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1949-1950年间苏联不畏美国为首的一批反华势力设置的重重阻力,竭力解决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艰难历程。苏联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在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党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且在于维护国际正义,提升联合国的威信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