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五"发展理念,将促进中国进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时代。"五·五"发展理念有利于加速中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进程,为世界发展产生巨大正能量。"五·五"发展理念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二者的最完美结合。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必须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继承中国历史优秀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必须把握时代的特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改革实践进程中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其实质内涵即是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将二者相结合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期推介     
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成果创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军荣,通过《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一文,指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但从总体上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中,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毛泽东比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实现了语言的转化,邓小平则是在毛泽东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着重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次的成功结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汲取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在必要性方面,要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因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未来的前进道路.在可能性方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的相通性,分析主观因素,从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实践表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深深根植于这种文化的土壤,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迈向新征程.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的企业竞争进入了"文化制胜"的时代。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及经营者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课题。对于单一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指导全体企业员工行为表现一致、引导员工、约束员工的作用,有利于员工进行企业优质产品与卓越服务的价值传递。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相似文献   

7.
薛俊超 《魅力中国》2010,(31):268-269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有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因为这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呈现出特有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进程中所具备的时代环境与历史条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以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优劣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基础,但是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困境.那么如何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好的助力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持有批判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其中国化历来受到众多理论家和实践者的关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化的统一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来自利益因素、意识形态、体制内与体制外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差异等方面的障碍,探析在民众功利心理、文化建构、信息沟通、精英培养和双轨制满足需求等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种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精粹传播与选择吸纳的结果,又是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需要认真解决传统和现实、国内文化和外来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思吸纳和融会贯通,汲取国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综合创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发展过程,探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过程中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成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作为传统文化义理核心的儒学在现代社会陷入自身文化带断裂和共时态文化生态紊乱的文化现代性危机。儒学必须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才能继续担负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任。面对现实和未来,儒学应当从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中开拓外部生存空间,从理念到理论乃至实践优化内部整体逻辑结构,主动自觉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目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中国思维和中国话语,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转化"和"自我进化"。  相似文献   

14.
李朝阳 《魅力中国》2013,(20):283-283
摘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其理论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与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从开始的粗浅片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系统化.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与具体的革命建设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研究热潮,逸一系列的中国化过程,彰显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个中国化的过程中,自然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密不可分。本文尝试以三个重要人物为例。简单揭示马克思主义中田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段历程,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作一个大胆的预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道家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后认为:共同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诉求使马克思主义与道家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相得益彰.不论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还是在实现人本主义方面,二者皆能彼此汲取借鉴,以获取自身的充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成果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容之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得出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廷·海因泽克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能发展出一种"中"西"马"相嫁接的有机范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气派,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过程哲学与现代西方思想相比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接近;同马克思主义相比较,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与员工归属感和向心力的统一。以"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的河钢精神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同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宣钢公司一钢轧厂从班组建设、工作环境入手,搞好企业文化物化工程,用特色企业文化净化员工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员工道德素养和从业素质,用榜样力量,凝心聚力,建设一流员工队伍,通过发现、选择、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