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养老保险是具有较强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其建立和完善只有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推动下才能得以实现。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我国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养老保险具备可行性,具体支持措施有补贴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赤字,对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工本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财政支持,尽快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建立地方政府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平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基于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本研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深入探讨了养老保险及其相关水平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幸福感,并以消费支出为中介,进一步考察了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力推动普及养老保险的背景下,养老保险的幸福促进效应不明显,而养老保险的相对水平是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参加低水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参加高水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幸福感高出20.8%-23.8%。同时消费支出在参加高水平养老保险对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即参加高水平养老保险能够通过促进消费支出来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对此,研究认为政府要着眼于养老保障的公平性,妥善提升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有效促进农民工的消费支出,增强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就一直难以很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在养老保险方面存在着缴费难、转移难、保障难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分类保障,分步推进;多种方式进行补贴,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实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建立弹性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观念的转变;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等是其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亚昊 《魅力中国》2010,(26):319-319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农民工问题,不仅要关心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基本权益保障,更要关注农民工的未来发展。本文从新近出台的方案谈起,分析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的选择的可行性,并指出现行的各养老保险应走向统一整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研究南宁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为南宁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资料参考。方法:抽选南宁市富士康公司流水生产线的农民工和南宁市盛亭民工区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通过对比两种类型的农民工,探索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现状、困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文化程度、养老观念,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和关注深度,政府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均影响其对养老保险的参保。对于政府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将近65%的受访农民工认为“不满意,没有得到实惠”。大部分农民工认为个人缴费比例过高。结论:政府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农民工的收入、企业参保行为、缴费率等情况,加大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提高参保率。  相似文献   

6.
2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若办法付诸实施,农民工只要参保缴费,就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养老保险权益。但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7.
《社保法》出台,为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向何处去,仍然是值得研究、需要研究的课题。充分了解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需求是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前提。本文以课题组在深圳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到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定性分析和Logistic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制约农民工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关键因素可归结为制度供给不足和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问题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而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一直是困扰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农民工结构、农民工意识形态变化等方面说明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并对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已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本文分析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主要模式及其制度缺陷,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日,长沙市实施“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它要求建设单位在申领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前,按工程造价的15%提取保障金存入专用存款账户,由劳动保障部门、建筑业企业、开户银行三方签订协议,保证按月支付农民工工资。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新型特殊职工群体,其养老保险的实现关系到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某些养老保险政策和管理手段与农民工特点(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收入低)不相适应,导致农民工参保状况不够理想。因此,如何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了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各级政府有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农民工和农村养老保险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就农民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杨晶  郭兵 《北方经济》2009,(10):6-7
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保证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的享有养老保险,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之一。文章以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是解决农民工老有所养的关键为前提,分析了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在转移续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模式与基本思路是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的根本落脚点。文章针对目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的现象,基于制度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对制度现状、农民工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技能水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共同实施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工程,督促、指导示范工程实施企业制定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确定参训人员及培训旧标,明确培训机构、课程、师资、时间、场地、经费等安排和培训质量控制措施。示范工程的培训对象为自愿参加培训的建筑业在岗农民工。示范工程主要针对砌筑工、木工、架子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等建筑业关键工种开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巨大力量,在一定时期内,农民工数量仍将不断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成为顺利推进社会保障改革"三步走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效的"试金石"。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大部分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存在。这些地方性法规通常很难完全反映各地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实践的需求,加之体制惯性对于农民工参保权益的自动排斥和抵触,使得农民工很难得到公平参保待遇,往往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问题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能否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部分省市试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封闭性和过渡性.为此,文章拟先以城乡统筹为背景对现有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在精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盈盈  张晶 《新财经》2008,(5):54-55
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何小平在谈到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时提到一组数据:2007年深圳共有439.9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退保人数竟然高达83万人。这样一来,深圳一年能够坐收8个亿的养老保险金。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工伤保险能够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目前我国工伤保险费完全由企业缴纳,工伤保险参保行为主体为企业,因此工伤保险的参保主要看企业的积极性。尽管2015年全国各级工伤保险部门在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方面要求:不能按用人单位参保的建筑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须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但在现实中,由于企业因素和政策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不足。文章以南京市建筑工地为样本,收集数据,采用经济计量方法,从企业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证实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引起企业的重视,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  相似文献   

19.
李铁喜 《改革与战略》2012,28(6):203-206
文章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价值与农民工身份的定位考察了我国现行运作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指出我国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共享性,没有贯彻国民待遇原则,体系不完整。应该建立以全体公民统一均等均享为终极目标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制度,贯彻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国民待遇原则,建立农民工居住地身份认证制度和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农民工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微 《特区经济》2009,240(1):145-148
本文以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由于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理性行为导致制度流于形式,难以施行为突破口,分析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上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工的经济人理性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水平起步;只建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由中央统筹、可转移/不退保等顺应或抑制各方经济人理性行为的制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