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西周到战国,一般农夫的标准耕地都是一百亩。《孟子·滕文公》云:“周人百亩而彻”。《周礼·大司徒》云:“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郑司农云:“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岁乃复种,地薄,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二岁乃复种,故家三百亩”。这是二圃制、三圃制的休耕轮作制,其受田是以百亩不易之田为标准的。《汉书·食货志》也说周代“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这种记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广泛搜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亩产资料,逐一加以分析,然后进行综合,得出了这一历史阶段亩产在三至五斛之间、整体水平高于汉代的结论,从而证明某些学者的“亩产下降”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文章还认为,南北两大农业区域相比较,南方亩产的提高比北方更要显著一些;由于古人对亩产估计带有概略性,不宜对这一历史阶段的亩产增长比例进行过分具体的推算。  相似文献   

3.
最近翻看闲书,常被汉代的田制、亩产等数字搞得晕头转向。便胡乱查些资料,七拼八凑、煞有介事一番。虽是自娱自乐,仍不免拾人牙慧之嫌。西汉早期的政治家晁错在《令民入粟拜爵疏》中说:"今农夫五家之口,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这段话是晁错对汉文帝讲的,时间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按现在的计量单位,1石=  相似文献   

4.
《汉书·食货志》李悝语"岁收亩一石半",其单位为小亩、小石,田租征收的单位亦为小石。李悝语所见亩产实为每大亩产3.6小石,折合今制为每市亩132.7市斤。岳麓秦简所见秦始皇三十五年洞庭郡迁陵县的亩产为1.53石,合今每市亩56.4市斤,其中启陵乡为1.29石,合47.6市斤,为简牍所见的最低量。青岛土山屯木牍《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所见亩产为2.58石,合95.1市斤。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所见亩产为3.98石,合146.4市斤。东汉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官方产量标准有所下降,《昌言》所见亩产3石,合今110.6市斤。战国至东汉的粮食亩产量经历了先升高再下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珠江农场去年实现了水稻千斤场,平均每人有粮食二千五百斤。同时甘蔗也获得了大面积丰收,根据大部分已收和全面试收的产量来看,一万二千余亩甘蔗平均每亩产量为一万三千斤左右,其中亩产二万斤以上的有三百亩,亩产三万五千斤的有二亩,和一九五七年平均亩产一万零五百四十七斤比较,增产23%,在1958年的生产年度内,单甘蔗的生产,就可为国家上缴利润达100万元。获得大面积丰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相似文献   

6.
汉代到今天,我国人口从六千万增至十亿,人均占有耕地从近十亩减少到一亩半,人均粮食从一千三百多斤降为六百四十多斤。 公元前二二一年,我国至少有二千万人口,亩产一百三十多斤,到西汉元始二年,我国有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人,耕地约五亿七千七百万亩,人均占耕地九点六八亩,亩产  相似文献   

7.
《农村财务会计》2006,(2):13-13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秋七月,初税亩。”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成为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8.
孙荣强《孙吴〈嘉禾吏民田家〉中的几个问题》(即刊 )注意到了孙吴的亩制问题 ,指出汉代有大小亩制 ( 1 0 0步为小亩 ,2 4 0步为大亩 ) ,鉴于目前公布的吴简出现有“一亩一百卅步”、“一亩一百五十步”、“八亩二百卅步”等 ,推测吴初长沙一带实行的是大亩。实际上 ,根据吴简资料本身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定孙吴的亩制就是 2 4 0步为亩。如 5·1 6号简所载① :下伍丘男子严追 ,佃田八町 ,凡廿一亩百卅步 ,皆二年常限。其十亩百六十步旱败不收布 ,定收十亩二百廿步。严追的总亩数是 2 1亩 1 4 0步 ,其中 1 0亩 1 6 0步为旱地 ,1 0亩 2 2 0步…  相似文献   

9.
钟兴永 《中国农史》2001,20(1):51-56
湘米自古声名广被。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书》中说:“江表惟闻长沙名,有好米,上风炊之,五里闻香。”(明)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魏文帝集》。两宋时,“巨舰漕米,一载万石”《宋朝事实类苑》卷62《风俗杂志》。,成为长沙三绝之一。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云:“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湖南、湖北)熟,天下足’,……非他省比。”清康熙三年(1664)始置湖南省。旋湖南便冠以“天下第一出米之区”之雅称。乾隆帝即位不久,于1737年以“湖南熟,天下足”一语,予湘米以至高定位。…  相似文献   

10.
周建明 《中国农史》2001,20(1):100-101
夜读《宋史》(中华书局标点本),有两处觉得似有错漏,谨录于此,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同仁。其一,北宋漕运业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漕运额从唐代年一百万石跃增至六百万石左右,并常年保持着这个数额。关于漕运额的记载,几部主要的宋代史料记载有所不同。为方便说明起见,将其摘引如下:《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六之一记载:“四河所运,国初未有定数,太平兴国六年始制,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豆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豆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豆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凡五百五十万石,或水旱蠲放民租,随减…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毕节县万亩旱地绿肥聚垄耕作法的技术经济试验,从1989年到1991年三年时间,已获得了显著成效。大量的观察记载资料表明:这种耕作方法具有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革耕作制度,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耕地亩产,提高经济效益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据调查,目前宝鸡县农业特产税征收中存在一些政策性的问题,主要有:(一)计税办法与税收政策的矛盾。自特产税开征以来,基层征收部门的计税办法先后经过“以产计征,以亩计征,以收计征”三个阶段。目前的“以收计征”具体内容是“核实地亩、以亩定产、以产定收、以收计征”,其中包括评定地亩等级、评定区域价格等程序。此办法比较客观公正,管理规范,但操作难度大,常会导致到前两种办法上去,造成税负不公,这与我国农业特产税“据实征收”政策相矛盾。(二)税款征期与减轻农民负担的矛盾。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对农业特产…  相似文献   

13.
一、贵阳市池塘养殖业在水产业中所占的地位自八十年代我市池塘养殖业发展很快,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种类不断增加,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加大,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直处于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前列,并在我市水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解决我市“吃鱼难”做出了较大贡献。据我市水产资料表明,1980年我市池塘养殖面积仅为600余亩,平均亩产为29kg左右,而到1990年我市池塘面积发展到1200余亩,平均亩产35kg左右,1996年元月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划归贵阳市,2000年池塘面积增到7575亩,平均亩产130kg左右,比1980年亩增产101kg,比1990年亩…  相似文献   

14.
误别错文原类序号!页 勘误后的正原文(与原书有出入之处加·注)F赢荡属孤万一-…版本、页号行… 一 … 一 一7一‘。… … …’‘… 一有字,错、存疑 《汉书·食货志第四上》:田中不得有树,用坊五谷。……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每三刚.岁代处,故日代田,古法也。·····一岁之收常过缉田晦一解以上,善者倍之,……以故田多垦辟.……用力少而得谷多.《汉书·卷二十四上》。1 120页、2238~1239页.中华书局.1975年, .田中不得有树”指先秦时期,后面引文指汉代之事.这种引文方法不当。1 37无篇名、错字 《盐铁论·而播…  相似文献   

15.
“珠玉”篇有“宋李招讨以铁为耩”的话,注释时都作“待考”。与几种文献比勘,我以为宋应星的这句话,有三点值得商榷。(1)“李招讨”是谁? 明张萱(字孟奇)的《西园闻见录》(卷九十二)“珠玉”条有如下一段文字: “尝览志,称廉郡无耕稼,所资珠玑。然(?)之采也,祗于沿海,蜑户以铜艚,凌万顷,身入寻丈之渊,不啻探骊龙额下,人犹畏其难而不敢。自招抚李茂始以竹为(木琶),维以绋(纟丽),投之海中,顺风逆流,力不劳而得甚奢。”这段文字记载了所谓“李招讨”乃是李茂。“招讨”是武职官名,明代为边境土官武职;上文说是“招抚”,原本武职官,这里或是俗称,“尝览志”,究竟张萱据何志书?估计是《雷州志》或《廉州志》。《雷州府志》的纂修,我们在明代能找到根据的,一修于正德十二年王秉良,再修于嘉靖二十三年叶尚文,三修于万历四十三年欧阳保。而《廉州府志》在明代有嘉靖三十四年与崇祯九年两修。张萱是明末人,他称之于的“志”大概是万历以前修的“志”。但这些“志”现在均已失传。从清代所修的两个府的“志”中,没有找到李茂的事迹。或者后在修志时汰繁就简时把李茂的事迹省略了。所以,《西园闻见录》的记载就成为  相似文献   

16.
熊帝兵 《中国农史》2022,(4):142-145
《资治通鉴·晋纪二》记载杜预曾上疏晋武帝,请求灾后将官养种牛分给民众,帮助恢复生产,得到许可并实行,结果“民赖其利”。此处记载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且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只有经过穿鼻、调驯的牛才能胜任耕田、驾车等劳动,而公牛则需要通过阉割使其变得更加温顺,以便于役使。将未经调驯,不供耕驾,甚至老未穿鼻的种牛发给百姓,其役使的难度可想而知。《晋书》记载杜氏实际分发的种牛是经过挑选的35000头。这些牛通过边使用边调驯的方法,以达到帮助灾后恢复生产的目的。至于是否达到了《资治通鉴》所说的“民赖其利”的效果,《晋书》则未曾提及。  相似文献   

17.
桑弘羊生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文 《中国农史》2005,24(3):120-122
关于西汉著名理财家桑弘羊的生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桑弘羊出生于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一种认为出生于景帝四年,还有一种认为在景帝二年。从有关论述看,这三种观点都依据于两条记载:一是《史记》卷30(平准书》(《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记载相同),其文云:“(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一是《盐铁论》卷4《贫富》所载桑弘羊的自述:“余结发束修,年十三,幸得宿卫,以至卿大夫之位,获禄受赐,六十有余年矣。”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汉代所推行的“代田法”是为历代农学家所注意的一种农作法,如《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国脉民天》、《农政全书》等都摘录和议论“代田法”在农业技术改革中的作用。“代田法”首见于《汉书·食货志》,东汉崔寔《政论》也谈论过。但所载文字是很少的,只有一小段文字。由于记载的简略,引起后代对“代田法”有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由“区田法”发展成的一种高产办法,有的则认为是“畦种法”。据《汉书》所载“代田法”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根据前人经验进一步创造发展而推广的。由《汉书·食货志》和《政论》只能了解一部分科学技术活动和内容,其中具体技术操作方法是不清的。  相似文献   

19.
1996年我县两系杂交制种首次尝试,全县共制种306亩,总产42967公斤,平均亩产137.5公斤。其中:高产片103亩,亩产204公斤;高产丘1.6亩,亩产253公斤。喜获成功,回首往昔,其奥妙在于: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赔偿责任两系杂交稻制种工作刚开始时,在基地乡村的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着三种思想阻碍:一是存在着“怕失败”的思想。有的人认为两系制种在宜丰从没有试制过,因而,怕担风险,怕失败。二是存在着“要我搞”的思想。有的人认为这是行政命令,个别的村干部还说;“要我搞可以,但你们要保我们亩均收入至少要有1200元以上或最低不…  相似文献   

20.
《周礼》成书于战国,其中也有战国以前的内容。它内容丰富而言简意赅,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史籍之一。其内容是作者以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据,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所以说《周礼》是一部记载战国及其以前,即整个周代典章制度的史籍,故亦称之为《周官》、《周官经》。同时,它也是一部研究我国先秦史的珍贵资料。由于其成书历史久远,且又言简意赅,后世虽几经注疏,但仍有不少难以理解之处,尤其是有关科技方面和内容,费解之处更多。本文仅就兽医职文中的“以节之”句,略述管见。鉴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误,尚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以节之”见载于《天官·冢宰》兽医职文。文曰:“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汉代郑玄注“以节之”的“节”,谓“趋聚之节也”,谓“聚本亦作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