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建立客观、合理、高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对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同时,随着大量电子商务信用数据涌现,如何对电子商务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和融合也很重要。本文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和基于粒计算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第三方信用平台的电子商务商家信用评价模型。该模型利用增量时粒结构融合,将各电商平台商家信用信息进行挖掘并融合,对先验信息进行修订,得出更加客观且智能的信用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为交易信用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结合现实依据,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体系设置了一套完整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评价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为跨境电子商务各项交易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对于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罗玲 《现代商业》2013,(28):72-74
本文在分析现有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C2C电子商务二阶段信用混合模型。利用新建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交易主体的信用做出综合评价,得出初始信用评价指数、历史信用评价指数和近期信用评价指数,三个信用评价指数反映了交易主体不同时期的信用状况,为交易主体提供了交易对方更加准备的信用信息,降低的交易的信用风险,基本解决现存信用评价模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的诚信环境对C2C在线交易的再次高飞至关重要,因此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淘宝网为例,对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了现有信用模型存在的弊端,并在现有信用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商品的交易物价值、近期信用度、评分用户的信用度等要素对模型进行改进,旨在使信用评价结果更准确地反应已购消费者的信用水平,从而增加潜在消费者的信任感,更好地促进C2C电子商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用问题是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目前C2C电子商务网站采用的信用评价模型的不足,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进,融入交易金额、评价可信度、反馈信息的离散程度和对非正常退货的惩罚等多种影响因子,提出了一种新的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基于真实数据的实验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在性能上优于目前的信用评价算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化电子商务和团购网的快速发展,在线信用评价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一种建立信任的工具。在分析社会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团购网在线信用所具有的特征及现有信用评价模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在线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将信用反馈集结为综合信用分。  相似文献   

7.
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问题及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信用问题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C2C电子商务网站信用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和公平性,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在具体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考虑交易金额、评价用户的信用度、量化评分参考因素等方面,建立了一个新的信用评价模型和评价算法,并提出了其他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C2C模式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商家与消费者的信任问题,信任问题愈演愈烈成了电子商务发展路上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一障碍,C2C电子商务的网站技术管理人员也构建了信用评价模型,提出信用评价体系,这一模型的提出促进了人们对网购产品的质量信任,保证买家与卖家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但,信用评价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将浅析C2C模式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以此来供相关人士参考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李薇  付琴琴 《江苏商论》2012,(12):27-31
本文探讨了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信用评价问题,通过分析目前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法的缺陷,即集中体现为单边信用评定,提出了构建新型的双向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法,即对买卖双方同时进行电子商务信用分析,以保证电子商务信用的统一性、权威性和兼容性。本文具体阐释了双向信用评价模型的框架结构、运行模式和实施方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双向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实施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评价放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首先总结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需要具备的特点,之后对各机构的现有电商信用评价模型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电商评价体系的优化,并提出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1.
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信贷形式,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良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银行可以通过信用信息共享来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坏账损失。因此,征信体系的出现是信贷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借贷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动态的博弈活动也会影响到信用信息共享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CDS)作为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的信用衍生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Credit Metrics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度量信用风险的大小,在应用Credit Metrics模型计算商业银行贷款的VaR基础上探讨CDS的定价问题。以单笔贷款为例来说明该模型探讨CDS定价实际运用过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提高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信用卡,让银行心事重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生态消费作为生态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生态经济的建设。为促进生态消费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自身要树立“绿色信贷”意识,提升信贷资金的生态含量;建设“绿色信贷”机制,明确信贷资金的生态准入标准;发展信贷绿色决策制度,正确引导信贷资金的投向,并适时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社交信用对大学生信用贷款的潜在价值,对大学生贷款中P2P网络信贷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论文用PEST分析国内大学生网络贷款市场宏观环境,并将国内典型的大学生网络信贷平台进行对比分析。论文基于社交信用的视角,发现目前市场竞争的同质化、风险控制不够完善以及个人网络征信起步困难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差异化的品牌营销策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构建网络个人征信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以美元为代表的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质疑,建立超越主权的货币体系呼声渐涨,而碳排放权之类的碳信用获得新货币体系的提名。本文在长期跟踪碳金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最新的碳信用实践形式---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评析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运行实践中突出展现的碳信用各种符合货币要求的特质,对碳信用货币化的可能性给予肯定。同时将零碳信用置换平台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等现行主流碳交易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碳信用货币化存在相对价格的发行统一困境、币值稳定性的困境和汇率决定困境等阻碍,最后对部分困境的解决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信用效应认识的深化与信用秩序的恢复和增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信用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但是,人们对信用效应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尤其是对信用关系紊乱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认识得不多,而对信用的积极作用往往习惯于借鉴美欧现成的信用模式.本文从深化对信用效应的认识入手,分析了信用秩序混乱的形成原因,并在简要评价我国信用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和增强我国信用秩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信贷周期是银行在内生和外生的机制或条件下行为集合所形成的一种信贷紧缩和信贷扩张的交替往复的现象。国外学术界对于信贷周期理论的探讨,可以分为三个角度:一是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从信贷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角度阐述了经济波动的信贷观点;二是从银行信贷行为的角度,认为银行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顺周期性,从而加剧了经济的波动;三是从银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角度考察。  相似文献   

19.
徐英 《商业研究》2011,(1):148-152
随着全球再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再保险经纪人也日益增加,他们在世界各国保险公司之间充当中介从事广泛的活动。再保险经纪人提供的各项服务为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建立再保险关系提供极大的方便,但是依靠再保险经纪人安排再保险业务会产生信用风险。再保险经纪人信用风险会影响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财务稳定,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破产。本文通过分析再保险经纪人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讨论了再保险经纪人信用风险对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影响,并从市场准入、市场行为控制以及财务要求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U.S. commercial banks are increasingly using small business credit‐scoring models to underwrite small business credi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is lending technology, evaluat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effects of this technology on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links these findings to a number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