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进一步的协整分析和改进的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贸易开放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长期作用机制。为解释上述问题,本文构造了产业专业化指数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能够较好地刻画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贸易开放度的增加,加快优势行业的技术进步,导致生产率较高行业的专业化生产,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广东省改革开放30年的数据作基础,通过计量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型进行估计回归,计算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及资本、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旨在以量化公式来反映广东经济增长质量。本文从整体上探索了广东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发展过程中显露的问题,特别根据经济增长情况分3阶段作了比较分析,发现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驱动型,其经济增长方式还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较高水平很大程度上来自体制改革而非技术进步的推动。最后为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出了3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遵循李嘉图生产率比较优势思想,将比较优势动因分解为差异化全要素生产率、受要素使用效率作用的有效要素禀赋、经济制度等因素,结合我国2000-2006年19个产业对30个国家贸易流动的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金融制度、原材料和实物资本的有效要素禀赋以及地理距离作为比较优势动因的经济和统计意义显著.它们可以看作是我国当前比较优势动因多样性的载体.最后据此对我国进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新地区专业化角度,探讨了新地区专业化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各地区对外开放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化道路。东部新地区专业化特色更加明显,中西部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特点则更为突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新地区专业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等,呈现对区域经济增长更稳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测度中国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发现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呈现一种上升的态势,且这种上升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产业内效应。在此基础上,估计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结果显示,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参与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方式、企业所有制类型及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是影响垂直专业化生产率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借助“先行一步。的政策与优先权,广东的经济跃入高速运转的“快车道”。百业俱兴,电子、纺织、食品等轻化行业获得长足发展。毗临港澳的地缘优势,又令广东在吸引外来资金、承接两地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过程中,取得了技术、挡次“高半拍”的产业效益加上后来届上的轻化行业,使广东一跃为经济实力领先的省份。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生产的进一步深化,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间品贸易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其在我国海关统计中是以加工贸易衡量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首先在广东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此推动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当前,加工贸易占我国总贸易的比重已经相当之高.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与浙江省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大省,其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推动作用,但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浙江省以一般贸易为主,两省不同贸易方式对各自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同。回归分析显示,广东省内部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加工贸易,广东要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同时需要加快出口品牌建设,而浙江省应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前沿,广东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和政策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随着外资进入各个领域,遍布全省各地,广东成为全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增大劳动力的需求量,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先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FDI对广东省就业的不同影响,而后着重分析了2004年以来FDI对广东省三大产业的就业效应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包含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其分工和贸易模式是可预测的。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是进口半制成品并加工装配成消费品,然后出口,其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11.
汪斌 《财经论丛》2006,(1):78-82
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其产业发展已进入按国际分工结构来选择和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本丈分析了中国对韩国出口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和中韩间在工业制品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指出了两国间产业国际分工的类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环境规制和要素禀赋均会影响某地区的比较优势,但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来说。文章建立产业环境污染指数来定义污染密集型产业,同时建立环境规制强度评价体系来计算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并以HOV模型为基础建立动态面板方程,对我国污染最为密集的四个行业的环境规制和出口贸易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出口量和环境规制程度之间呈现出"U"型的关系,而且在现有经济水平下大多数制造业处于拐点左侧,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仍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对外贸易优势的研究要么结合国际直接投资,要么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的RCA指标。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视角出发,运用国际专业化指标,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2004年,资本品领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通过国别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大的比较劣势。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作用日益显著以及中国融入了亚洲生产网络等。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与集聚分别是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核心,而新贸易理论舍弃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石:要素禀赋差异。很少文献研究比较优势与集聚在产业结构与贸易模式的同时决定,而相关文献可按基于专业化的分析、基于垂直关联与外部经济的分析、基于经济地理的分析三条脉络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5.
马涛 《国际贸易问题》2008,3(6):109-115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中间产品贸易在全部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尤其我国工业行业的中间产品贸易更是发展迅速。基于中间产品贸易,国际生产体系的新格局导致了生产向垂直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据Hummels等(2001)对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方法,测算到工业行业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本文检验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和中间产品贸易之间的关系,得出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与垂直专业化生产和中间产品贸易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20%,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为什么没有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减少?本文在垂直专业分工的背景下检验了汇率与贸易的关系。结果发现,垂直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汇率的变化对于贸易没有影响,而对于垂直专业化程度低的行业,人民币的升值对于出口和贸易顺差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整体垂直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由此决定了人民币升值没有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减少。  相似文献   

17.
删掉从中间品生产以及垂直化分工生产的角度利用RCA指数和VSS指数,衡量和分析研究了辽宁省2010-2018年间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地位。RCA指数表明,出口贸易中,辽宁省在传统制造业产品上具有竞争性,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较缺乏竞争优势。中间品贸易方面,辽宁省在东亚生产网络中以半成品以及零部件中间品的进出口为主,同时,从日本和韩国进口半成品占比高于其他经济体,反映了辽宁省主要参与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加工组装环节。细分行业看,辽宁省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垂直专业化相对较低。研究表明,辽宁省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主要参与传统制造业的半成品和零部件的加工组装环节,其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自身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onship of key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to trade indicators are examined in a comprehensive data set of 200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 is found that labor productivity and skill positively affects trade performance while labor content adversely affects such performanc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re also found for capital expenditures,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inventories and specializ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public policy are offered.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