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苟文均  袁鹰  漆鑫 《金融研究》2016,429(3):74-91
本文以CCA模型为基础,对债务杠杆与系统性风险传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债务杠杆攀升能够通过推升国民经济各部门风险水平,并使风险积聚于占据网络结构中心的金融部门,进而通过债务和股权两个渠道显著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传递。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杠杆的大幅攀升,已显著推升我国系统性风险水平,而在国民经济部门间实施杠杆转移,通过大力发展企业股权融资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等措施能有效提升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性。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研究了银行间网络连接倾向的异质性,以及其对风险传染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研究发现连接倾向异质性会使银行间网络形成群落结构。其次,通过构造具有群落结构的网络,反映连接倾向异质性。并运用模拟对比实验,揭示连接倾向异质性对风险传染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规律。最后,研究结果表明,连接倾向异质性导致银行更倾向于群落内部间借贷,使得群落内部的银行间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发生局部危机时,连接倾向异质性会导致群落内部更容易形成风险传染,但风险也很难传染到群落外。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审计署三次摸底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数据的缺失和信息的不对称,债务规模引起各方的猜测。本文认为,总量和规模只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方面,为能够全面深入分析债务问题,本文以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的数据为分析基础,从宏观经济基本面、金融系统以及政府部门三个层面分析风险的产生、可能的风险积聚,以及通过融资平台枢纽风险的金融、投资及政府三个传导路径,显然,防止局部风险的集聚、扩散以及切断传导途径是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脆弱性银行及传染风险等指标有机结合,提出并度量了系统重要性传染路径指标。系统重要性传染路径以风险生成银行为起点,以风险承受银行为终点,从微观机构角度刻画了系统性风险在风险生成银行与风险承受银行之间的传染,兼具深入理解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及直接面向金融监管实践的优点。本文通过实证发现,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系统性风险和各家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程度均与规模因素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风险生成银行往往是那些遭受外生冲击较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承受银行则通常是遭受外生冲击较小、且与风险生成银行持有资产结构类似(高度关联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本文对系统重要性传染路径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上述结论,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论证了多轮传染和资产价格相关性等改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信用链接的银行网络风险传染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研究一直是重要的问题,本文全面介绍了基于信用链接的银行网络中风险传染研究的最新成果。该领域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方面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银行网络中风险传染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从经济物理的角度,通过对银行网络结构和银行主体建模,并用仿真的方法研究银行网络中的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对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构建一个包括银行和非银行企业之间多种关系构成的风险传染多层网络模型,该模型将银行面对的贷款资产组合违约传染问题直接投影在企业网络的违约传染中,利用KMV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分别量化来自银行部门的违约传染与实体经济间的违约传染.通过这个模型进行的计算实验结果表明:企业间的违约传染会显著降低银企系统的稳定型,且发现银企系统在冲击下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二分效应,在一定的违约数量上银企系统能保持稳定,而一旦超过某个违约数量则会致使整个系统完全崩溃.企业负债比例的减少、银行对外资产比例的减小以及银行自有资产的增加都能提高银企系统对抗风险的稳定性,企业间的风险传染渠道在触发整个银企系统崩溃上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韩刚 《金融与经济》2011,(11):17-20
本文在分析银行综合化经营中风险传染机制的基础上,简要总结了各国金融集团进行风险隔离的主要做法,阐述了风险隔离面临的主要问题或障碍在于"长尾"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监测以及追求协同效应与控制风险传染的必然矛盾。文章的最后相应给出了完善银行集团风险隔离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步改变金融生态,金融科技成为传统金融业提效降本的动力源泉.机遇与风险并存,金融科技的加入是否对传统金融造成风险冲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采用TENET方法搭建以金融科技、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体的风险关联网络,融合PMFG极大平面过滤图法,分析金融科技同传统金融主体的风险传染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键性风险路径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银行与证券,金融科技的内外部风险传染性最强;金融危机加强了风险传染的跨部门属性;风险传染以规模、业务相近的直接渠道为主,对关键性路径的识别有助于挖掘金融科技机构的潜在风险点.监管当局应加强对金融科技机构的宏微观审慎管理,识别同部门与跨部门的风险传染路径,优化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方法,从信贷、金融产品、关联关系三个视角剖析银企信用超网络结构及其特征,阐释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的行为决策机制及其信用风险形成。基于上述分析,从资产负债表关联和风险关联两个方面探寻了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渠道,并从银企信贷网络、银企金融产品网络、银企关联关系网络三个角度研究了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机制。研究发现:银企间关联关系是银企信用网络形成的根本途径;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的行为决策主要受流动性、收益与成本、资产利益最大化、风险规避、伙伴关系的影响;银企信用网络中交易对手的风险传染源于资产负债表关联和风险关联;银企信用网络交易对手风险的传染强度受信贷损失大小、金融产品状态、关联关系紧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仲凡 《财政研究》2017,(3):20-32
本文利用综合指标体系评估2013年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同时利用DEA方法评估2011-2013年地方政府性债务绩效。与按规模评价不同,本文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区域差异性明显,大部分中部地区大而东部地区较小;从绩效看,债务的整体绩效在下降,且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基于债务风险与绩效的相关性,将30个省份划分为四类,即:综合风险较高、使用绩效较高的地区;综合风险较高、使用绩效较低的地区;综合风险较低、使用绩效较高的地区;综合风险较低、使用绩效较低的地区。不同地区的债务管理重点与思路由于其风险与绩效特征不同而不同;财政部应根据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与债务绩效方面的表现,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与新增债务限额进行动态管理,将新增限额在不同地区进行重新配置。鉴于绩效评估的滞后效应,可使用近2-3年的绩效评估平均值作为对债务动态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曹远征 《新金融》2019,(1):12-14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依然会发展,但城市化应该强调人的城市化,要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化,不再只是土地的城市化。地方政府依托融资平台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当前的地方债务、影子银行问题本质上是财政问题。化解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发展,应该明确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赋予其发债权力,让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透明化,并充分有效地运用PPP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为刻画全球股票市场风险传染的动态路径特征,从波动溢出网络视角分析全球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首先,采用DCC-GARCH动态溢出指数框架来捕捉全球股市波动溢出的动态联动性和风险传染效应;然后,基于方差分解构建信息溢出复杂网络,从网络视角分析全球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特征.研究发现,在整个样本期间,全球股票市场高度相互关联,并依赖于极端经济事件;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期间全球股市溢出整体呈现减弱态势;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开放与国际贸易往来等推动我国股市进程走向新阶段,风险溢出与吸收水平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将金融市场抽象为多主体在时间与结构上无限延展关联的复杂系统,有助于厘清金融市场宏观整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研判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拓扑结构、演化机制与风险传染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金融市场网络研究的进展,从金融市场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结构的演化,从金融市场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传染模型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的风险传染,并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担保圈已经成为实体经济风险向银行领域传递的重要渠道,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劣化的"重灾区",迫切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度研析。本文首先基于监管部门长期积累的客户授信和担保信息,运用有向遍历算法绘制担保圈图谱,解决防范化解的信息瓶颈;其次,创造性提出以担保圈风险传染的直接代偿驱动机制和防御情绪驱动机制辨析风险传染路径,并引入复杂网络技术构建担保圈风险传染模型,寻找担保圈风险扩散的影响因素和阻断蔓延的方法;再次,利用熵值法建立担保圈风险定量测度模型,选取三个典型担保圈进行了化解实践;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担保圈风险识别、防范和化解提供了可靠的量化依据,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对金融部门的债务风险传导过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累积将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扩大;(2)商业银行信贷分布过度集中会导致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3)收益的激励效应对非上市城商行、农商行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部门承担了实体部门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李伟  欧阳志刚 《金融论坛》2023,(9):14-24+80
本文基于关联网络和风险传染指标,利用异质性系数的空间面板自回归模型(SAR)量化关联网络机制在货币政策提高企业风险传染水平过程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企业风险传染水平,其中,关联网络机制贡献约68%的占比。异质性分析发现,关联网络机制在价格型货币政策提高企业风险传染水平的贡献占比低于数量型货币政策。此外,关联网络机制在货币政策提高企业风险传染中的重要程度还随着所有权性质、行业性质以及是否为金融机构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金融机构经营业务与交易产品类型,将中国金融市场中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黄金市场划分为十四个子市场,并采用2015—2018年各子市场代表指标统计与交易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存在因果关系的金融子市场;以各子市场为网络节点,以各市场间存在因果关系为连边,构建中国金融市场网络拓朴图。通过计算分析金融市场网络的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势、平均路径长度等网络参数;实证结果表明2015—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源主要来自股票市场,重要的风险传染中介为黄金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回购市场和美元外汇市场最容易被风险传染。最后,从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机构以及金融投资者三个方面提出了防止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