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税收政策是推动私人养老金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拥有典型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其中占据主要份额的401(k)计划、传统个人退休计划(Traditional IRAs)、罗斯个人退休计划(Roth IRAs)的税收政策具有代表性,其特点在于:建立缴费与税收递延额度上限的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促进养老金积累;根据雇员及其家庭成员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参与和收入水平等情况,设置差异化缴费与税收递延额度上限;立足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相似的税收优惠模式设计并打通资金跨支柱转移渠道;基于惩罚性税率设置有限宽松的提前支取制度,严监管与重需求并举。美国私人养老金计划税收政策对我国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改革的启示在于:我国应注重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模式,扩大优惠范围;充分利用现阶段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税收优惠模式高度一致性特点,加快推进跨支柱资金转移渠道建设;适度提高税收优惠上限及缩小不同收入水平群体间的税收优惠额度差距,促进制度公平;适度放宽提前支取情形并设置提取税率,引导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增加,在20世纪60、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强化和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保障,由国家法律强制加入,保障层次较低,覆盖合格的居民或公民,通过养老保障税或缴费的形式筹集资金,如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英国的公共养老金和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补充性养老保障,由雇主自愿发起,雇员自愿参加的待遇水平较高的养老保障计划,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如美国的401(k)计划、403(b)计划,英国的职业年金,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退休储蓄账户,以个人储蓄和商业保险形式存在,如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等。这些改革显著地改变了退休收入保障的职责,由仅仅政府负担,变成企业、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  相似文献   

3.
混合型养老金计划是国际养老金计划发展的重要趋势,现金余额计划是美国养老金混合计划中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一种私人养老金计划。该计划具有较低的养老金计划成本、资金筹措较具弹性、养老金给付享受政府担保、较好的激励机制、较强的透明度和携带性、为雇主和关键员工提供更高的福利保障、与其他计划搭配的计划组合效应等特定优势。美国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颁布实施后,该计划的年龄歧视、转换期的养老金蚀损、给付贴现则所导致的制度法律风险得以消除,使该计划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美国现金余额计划对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本养老金是保障退休家庭基本生活的准公共产品。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各国基本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遇到问题。本文通过对1972年以来养老金改革国际文献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柔性政策成为各国养老金改革的主流策略。本文归纳了全球养老金改革的柔性政策的时期线索、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和主要做法,由此构成养老金柔性政策运行矩阵。中国与时俱进地完成了养老金三支柱的制度安排,但与公平、效率和可持续的养老金高质量发展尚有距离。本文回顾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文献并找到制度刚性渊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政策柔性的建议,包括:为中小民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减负、降低企业年金门槛的雇主供款计划、雇主供款计入职工个人养老金账户一并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施的养老策略是建立在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为拓展、以个人养老金计划为补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保障体系。根据此体系的执行情况,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公众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美国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德国里斯特养老金计划和日本社区养老的先进经验为借鉴,有针对性地从政府、金融机构和用户三个角度提出我国应该从加大政策优惠、加强政府监管和促进产品创新、完善养老金投资、培育专业人才、丰富个人养老金来源、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发力,推动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绍光 《中国金融》2006,(17):33-34
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直比较滞后。行政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划的一个特点是其融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税收收入,比较单一,所以,其养老金改革并不像企业那样要直接面对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制的突出矛盾。尽管如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仍然有改革的必要。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普遍推行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最终将会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公共部门雇员的终身雇用制,雇员的流动性会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扩展,也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计划在制度安排上保持社会一致性。所以,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计划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实质是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全球多个国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就我国的情况看,建立发展养老金三支柱体系是发展养老金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养老金的积累过于依赖第一支柱,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相对较慢。后续要进一步明确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改革方向,不断推进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发展,既要改革完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的筹集和管理,又要扩大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的覆盖面,还要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计划。  相似文献   

8.
何伟 《中国保险》2008,(1):57-61
企业年金是在政府强制实施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自愿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按照主办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数量,企业年金计划可分为单雇主企业年金计划和多雇主企业年金计划(又称集合企业年金计划)。  相似文献   

9.
英国养老金制度体系的问题是公共养老金保障不足,职业养老金覆盖范围有限。英国自2012年10开始实施“自动注册”的强制性第二支柱计划,该计划涉及面广,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养老金监督局和信托制度(NEST),增加指导,辅助实施。文章分析了此项改革的来龙去脉,并认为此项改革是英国养老金一揽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过去30余年公共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引起的问题的修补,也是完善养老金体制的重要突破。英国此项改革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401(k)养老金计划是美国目前参加员工最多的企业养老金计划。美国广大的企业职工通过积极参加401(k)计划,踊跃为自己将来退休收入进行储蓄,并将自己401(k)计划账户的资产积极投入到美国的证券市场中,使401(k)计划成为美国当今证券市场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投资股东。美国2006年养老金新法,促进了养老金对股票、基金的投资,将对美国资本市场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恒  周延 《保险研究》2023,(7):50-66
多国养老金改革的实践经验表明,缴费率调整会使得劳动供给规模与结构发生变化。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世代交叠模型,引入完整的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厘清了养老金缴费率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养老金企业缴费率与劳动供给总量呈倒U型关系,如果第一支柱个人领取的养老金实际收益率继续提升,容易步入福利陷阱,以往促进劳动供给总量增长的养老金缴费政策将会失效;当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个人缴费率合计小于19.58%时,第一支柱、第二支柱、EET模式第三支柱、TEE模式第三支柱与TTE模式第三支柱个人缴费率提升促进劳动供给总量增长;将第一支柱企业缴费政策与第三支柱个人缴费政策进行组合,可以对劳动供给总量、成年劳动供给与老年劳动供给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的养老金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小东 《中国金融》2005,(20):13-14
在全球老龄化趋势下,传统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与运营机制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所进行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正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反映。《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4)》大力提倡三支柱的养老体系,就曾以澳大利亚作为成功的案例。作为一种典型模式,澳大利亚的养老体系在制度构建、运行机制、监管安排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美国自1935年签署《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经过70多年发展,已建成了政府强制性保障、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退休储蓄计划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美国养老金制度一度面临巨大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对于同样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中国无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梳理了英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历程,归纳了三个支柱改革的金融化导向及表现,分析了金融化改革对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覆盖率、缴费率、投资收益和基金积累的影响,以及生命周期化投资、养老金债券等金融创新在应对低利率风险、金融危机冲击风险中的作用.基于英国养老金金融化改革经验,结合我国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实际,总结了引入"自动加入"制度、发展集合年金计划、完善税收优惠、推行审慎监管、鼓励养老金生命周期投资创新以及改革基础养老金制度为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金融化改革创造条件等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林忠  王慧 《新理财》2007,(4):56-59
目前,多数国家都建立起国家公共养老金、企业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三大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养老金制度由以社会政策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政策为主。作为企业补充养老金的主要形式,企业年金计划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成为一种与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相匹配的补偿机制 .[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企业年金是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有效促进企业年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弥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足、缓解养老负担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存在地域间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均、参保人数增长缓慢等问题。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税收激励有限、企业和个人参保意愿低。在借鉴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特点,可从实行混合养老金计划、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引入自动加入机制等方面推动企业年金改革。深化企业年金改革,是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环节,为维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保基金的平衡、提高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艳 《中国保险》2012,(9):62-64
老龄化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危机人口老龄化会提高养老金计划的领取/缴费,从而使养老金制度出现支付危机。因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革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支付危机。这些措施包括通过经济杠杠,促进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金等私人养老金的发展,以减轻政府养老负担,提高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养老保险责任。其中,延税型养老金以其节税等优点被民众广泛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对其公共养老金进行改革,将现收现付的融资模式转向部分或完全基金积累制。转变的实质是把养老金的风险从政府和雇主转移到个人身上。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员工退休后的经济安全,一些国家政府提出为强制个人缴费的账户养老金提供一定的收益担保制度。本文对政府提供的养老金担保的形式和各国经验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的养老金改革提供思路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退休收入体制是三个支柱的体制。第一支柱是社会保障;第二支柱是企业给雇员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即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建立的养老计划。有人称之为三条腿椅子,美国老人要坐在这三条腿椅子上度过晚年。美国大多数企业都为其雇员建立了企业年金,即第二支柱,它也是雇员福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在美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1875年,美国捷运公司第一个推出企业年金。至19世纪末,实施养老金计划的企业近10个。20世纪50至60年代,是企业年金的普及阶段,雇主将该计划作为鼓励工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1950年,约有1000万名雇员参加了企业年金,1960年更增至2000万人。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设立“养老金福利保证公司”,更促进了企业年金的迅速发展。在联邦政府的鼓励下,企业年金迅速地扩大起来。目前,美国约有50万个企业年金,共有5000多亿资产,掌握着美国企业1/3的股票。企业年金在美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由雇主资助的企业年金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计划的类型和内容,包括计划参与者领取的福利项目和资格条件;(2)计划的管理,包括通过聘请精算...  相似文献   

20.
薛薇 《涉外税务》2007,(8):22-27
不同税制模式和个人所得税征税方式对养老金计划的影响不同,而养老金计划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如何定位又主要取决于公共政策对储蓄以及不同储蓄形式的态度。比较国际实践,从税制模式、储蓄传统和长期资产管理来看,我国公共政策不需要鼓励养老金储蓄,但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来看,又需要对养老金储蓄形式给予一定的鼓励。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应该对其给予适当税收激励,但不需要很大力度。考虑到我国分类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制,本文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养老金计划应该采取TEE模式(养老金缴款不允许税前扣除、对未支付的资本收益或资本利得不征税、对领取的全部养老金收入不征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