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究宅基地退出在脆弱性视角下的减贫效应,厘清宅基地退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作用路径。研究方法:基于2019年安徽金寨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模型,基于期望贫困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宅基地退出的减贫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宅基地退出影响贫困脆弱性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1)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有18.66%的农户面临未来陷入贫困的风险;(2)宅基地退出具有显著减贫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农户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通过PSM方法消除“自选择”偏误后结果依然稳健;(3)宅基地退出通过增加农户生计资本和改善生计策略来降低贫困脆弱性。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退出与扶贫的联动机制,改进返贫预警的识别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省无为县、庐江县、埇桥区和潜山县821户农户家庭宅基地利用、宅基地退出与补偿意愿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的被调查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的农户更愿意退出宅基地。(2)针对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而言,大多希望通过退出现有宅基地来改善目前的居住生活条件,获得相应的福利政策,同时考虑到为了避免宅基地常年闲置而愿意退出宅基地;而针对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而言,则对宅基地有感情、担心退出后家庭住房得不到保障、相关经济补偿不合理,同时预计农村土地未来有升值潜力而不愿意退出。(3)绝大多数农户对选择退出宅基地后是否进城十分谨慎,很多农民即使选择退出宅基地也不愿意进城。鉴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实施多元化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方式、确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配套政策保障机制和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退出时序。 相似文献
3.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对不同区域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北省361份农户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湖北省武汉市、仙桃市和恩施市的近郊农村、远郊纯农村和远郊风景秀丽农村361份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确权对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影响,以期为客观评价确权政策的实施绩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确权前、后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有明显变化。近郊农村、远郊纯农村和远郊风景秀丽农村愿意进行流转的农户比例分别从确权前的54.2%、58.74%和41.38%提高到确权后的91.6%、67.83%和59.77%。(2)农户的经济收益预期、住房保障预期及确权政策对其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三类农村中的显著性水平存在一定差异。(3)农户的非农就业状况和宅基地拥有状况对三类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也具有差别性。(4)地方政府的有序组织和企业的参与在近郊农村和远郊纯农村对增强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应根据农村自然地理和经济区位条件等的差异,兼顾农户的经济收益预期和住房保障预期,制定城市近郊农村、远郊纯农村和远郊风景秀丽农村差别性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和流转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
权属意识、资源禀赋与宅基地退出意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意愿会受到农民显性权属意识、隐性权属意识和资源禀赋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显性权属意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农户的从众、好面子等心理会对直接表面的权属意识造成干扰。只有当涉及农户的切身利益时,农户的隐性宅基地权属意识才会表现出来,并且宅基地私有权属意识越强,农户越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此外,农户的资源禀赋如所在市区的GDP、小区的经济状况、绿化状况、家庭人口特征等对宅基地的退出意愿也具有一定影响。从政策角度讲,确权颁证和还权赋能、良好的城市就业和公共服务、尊重农民的退出意愿,以及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是实现闲置宅基地退出合理有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问题研究,探究社会资本及各构成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农户意愿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苏北地区沛县和丰县的共411份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社会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抗险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1)社会资本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强;(2)各构成维度均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且影响方向均为正,效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规范(0.116)、社会网络(0.065)、社会参与(0.064)、社会信任(0.032)、社会声望(0.031);(3)抗险能力在社会资本和各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均具有中介效应,社会资本和各维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还可以通过抗险能力产生间接影响,但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结论]社会资本和抗险能力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在宅基地退出工作推进中,应立足农户的社会属性,加大农户社会资本培育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农户收入...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基于前景理论分析认知偏差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机理,利用广东省880份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期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提升政策实施成效,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信息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1.830,其中负面经验锚定和高价格锚定显著抑制农户退出意愿;(2)群体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1.336,农户正面从众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强;(3)功能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负向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0.782,高程度的保障、经济、心理功能感知显著降低农户退出意愿。研究结论:由于存在锚定、从众、禀赋效应,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中易形成信息、群体、功能认知偏差,最终影响其退出意愿。据此,增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重点要从削弱负面经验锚定的抑制作用、发挥正面从众心理的促进作用、减轻禀赋效应和高价格锚定的负面影响三方面着手,加强信息化的基层动员宣传力度,发挥正向化的群体规范引导效用,制定多元化的退出补偿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江西省余江区522份农户调研数据,揭示社会资本因素在农户退出宅基地决策中的影响机理,以期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合理化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Ivprobit模型。研究结果:乡村社会资本所包含的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3个维度在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均边际效应分别为0.022、0.043和0.053;社会网络在社会规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中发挥了增强性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引导农户自愿有序退出宅基地应找到符合农村社会现实的着力点,提升农户社会信任水平,扩大农户社会网络,发挥社会规范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农户从事非农生产,分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户对宅基地价值变现诉求愈发迫切,文章旨在探究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作用机制和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归纳了宅基地的居住保障价值、生产辅助价值、财产变现价值和乡情寄托价值4个维度的多元价值属性,构建“农户分化—宅基地多元价值效用感知—宅基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推导得出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基于云南省陆良县343户农户数据运用ivprobit、Logit、mlogit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结果 农户分化整体上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促进作用,在宅基地补偿方案选择中,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安置房置换,农户分化水平越高,选择农村安置房意愿越强,同时农房建筑翻修年份、宅基地闲置情况、户主的宅基地政策认知水平、耕地确权和农田基础灌溉设施建设等因素均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方案设计应当依据农户分化水平精准施策,需要加强宅基地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巩固耕地确权成果、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自愿有序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确权效应的认知差异及其原因,为提高确权政策的实施绩效、促进农民宅基地合理流转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有序Probit模型。研究结果: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具有一定的产权制度效应、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但城市近郊农村、远郊纯农村和远郊风景秀丽区等不同类型农村的农户对确权效应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1)在产权制度效应方面,受益于政策宣传,三类农户均认识到确权具有法律上的产权安全效应,但远郊农户更倾向认为宅基地的财产权利与确权无关;城市近郊及远郊风景秀丽区农户比远郊纯农区农户更认可确权具有的产权排他性;离城市越近、受市场化影响越强烈的农村,农户的宅基地完整财产权利意识越强烈。(2)经济效应的认知上,大多数农户认为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后可自由交易且收益应全部归自己所得,仅有5.97%、4.44%和2.94%的近郊、远郊纯农区和远郊风景秀丽区的农户同意将流转收益在自己、国家和集体间进行分配。(3)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的社会效应认可度较高,特别是近郊和远郊风景秀丽区农户认为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对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干群关系、减少邻里纠纷等方面具有较显著的意义。(4)农户所处区域的自然经济区位对农户认知的影响显著,同时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大的农户越能清楚认知确权效应。研究结论:不同类型农户对确权效应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可能影响确权的预期效果,因而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村执行差别化的确权管理政策,以提高农村宅基地确权的政策实施绩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沈阳市3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农户分化和宅基地价值认知在两者间的中介及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农地转入行为显著削弱了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而农地转出行为显著增强了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农户分化对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起完全中介作用,农地转入行为通过农户分化削弱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中介效应为6.81%,农地转出行为通过农户分化增强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中介效应为7.33%;农户宅基地价值认知发挥部分调节作用,对于农地转入户,宅基地保障价值认知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对于农地转出户,宅基地资产价值认知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对于明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群体,针对农地流转行为不同的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重庆宅基地退出中农民土地收益保护研究 ——基于比较收益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理论收益与实际收益比较收益的视角,分析农民退地收益是否存在损失,探讨重庆宅基地退出中农民土地收益保护问题。研究方法:基于重庆市现行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构建退地收益理论模型与实际收益模型,结合实证分别测算农民退地的理论收益与实际收益,计算比较收益,分析农民退地收益是否存在损失。研究结果:(1)理论分析与实证验证均表明,重庆市农民退地比较收益(R_(农民理论)-R_(农民实际))大于零;说明现行政策下,重庆宅基地退出中农民面临土地收益损失。(2)重庆市农民退地理论总收益为21.44万元/亩,实际总收益为14.81万元/亩,农民退地比较收益(收益损失)为6.63万元/亩;退地补偿偏低是造成农民退地收益受损的主要因素,而复垦成本偏高则是造成农民退地收益损失的次要因素。(3)不同区位区县农民退地比较收益(收益损失)存在差异,区位条件与农民退地比较收益(收益损失)呈现反相关,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农民退地比较收益(收益损失)更大。研究结论:应从提高宅基地补偿标准、强化宅基地复垦成本控制,实施区域差异化退地补偿与复垦成本拨付措施等方面完善现行的宅基地退出复垦补偿政策,保护退地农民合法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的特殊性。[方法]文章通过对新疆玛纳斯县农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选取玛纳斯县两镇四乡作为样本区,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宅基地资源禀赋与政策认知程度方面提出3个假设,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的显著性,验证假设并分析其缘由。[结果]族别、家庭职业类型、宅基地拥有的数量和多余宅基地处置方式与农民退出宅基地发生概率成正向变动关系,受教育程度、宅基地使用年限、有无证书、无证书的原因、宅基地预期估算价值和交通便利情况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的作用,宅基地资源禀赋和政策认知程度较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农户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结论]对于偏远地区宅基地退出实施前需先进行政策宣讲与流程介绍,消除不同产权主体对政策的认知偏差;宅基地退出前后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工作衔接,保障宅基地退出资金来源并建立多元化退出补偿方式,落实宅基地退出后各方面保障等策略,从而驱动宅基地科学、合理、有序退出政策的谨慎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局部均衡下对森林认证的社会福利效应的分析,其次基于一般均衡分析的视角,用新古典模型,在充分考虑森林认证的环境效益情况下,分析了森林认证的社会福利效应,指出只要出自由贸易社会收益大于自给自足情况下的社会收益,自由贸易给消费者的效用也就会增大,进口国家要考虑认证林产品的环境收益,需要给予林产品进口实施进口关税或价格扶持,以鼓励更多资源向认证林产品部门集聚。 相似文献
14.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under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has created inefficient use of rural homestead lan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rural homestead system reform in China. Although several refor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pilot areas, reviews of the related accumulated literature are rar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i)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transition from the “separation of two rights” to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in homestead management and (ii) draw conclusions on current research conditions, hot topics, and trends.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and deeper rural homestead system reform in China and regions worldwide. We collected and sorted 640 research papers on the topic of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in homestea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TRH) or the homestead land use rights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nd used CiteSpace and VOSviewer to visualize and map knowledge domai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study of the homestead land use rights to the study of the STRH, there is pronounced synergy between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The STRH has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field since 2018. (2) Most researchers are experts and scholar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or local legal systems. (3) Current and future studies on the STRH are and will be conducted in terms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confirmation of rights and registr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s, rural homestead system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form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risk control, and overall planning. (4) The studies on the STRH have integrity, and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 between it and studies on the homestead land use rights. (5) Studies on typical cases for the STRH should be conduc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atest strategic requirements such as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在多民族文化农村区域的特殊性,对新疆特克斯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选取特克斯县3乡1镇作为样本区,将调查农户分为汉族与少数民族2个类型,提出4个假设,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退出因素的显著性,验证提出的假设。结果表明:(1)不同民族文化对宅基地退出影响差异明显;(2)农户户主的家庭决策权存在惯性认识偏差;(3)农户家庭与宅基地禀赋对宅基地退出影响显著;(4)农户宅基地退出政策认知亟需提升。研究结论:(1)重视民族文化对宅基地退出影响;(2)要促进宅基地退出农户就业和社会保障;(3)要强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宣传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对义乌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调研和观察,对宅基地退出的3种典型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剖析各种模式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各种模式成功和推广的前提和基础。[方法]文章运用\"三圈理论\",从价值、能力、支持三个角度对宅基地三种退出模式进行剖析。[结果]义乌市宅基地退出的三种模式表现各不相同,但均处于公共价值、能力、支持三圈相交的\"耐克区\",是成功的宅基地退出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显化宅基地财产价值是宅基地退出追求的价值目标,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能力是保证宅基地退出顺利推进的基础条件,农户的支持是宅基地退出能够成功推进的前提条件。[结论]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应注重各种模式的适用性,切忌照搬滥用;政府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量力而为,切忌为了退出而退出,使改革陷入\"风险区\";要统筹兼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利益,最大程度的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通过对我国宅基地“三权分置”中宅基地资格权实现困境的分析,提出合理完善建议,实现对资格权实现的法治保障,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发展。[方法]实证分析法、政策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结果]我国的现行立法尚未对宅基地资格权的内涵以及制度构造做出明确规定,宅基地资格权的性质目前还存在关于“分配请求权说”“用益物权说”“剩余权说”“成员权说”的争议,宅基地资格权的主要权能也并不清晰。同时,现阶段宅基地资格权在实现上存在主体认定不明确、登记制度不健全、行使制度不具体、救济制度不完善等现实困境。[结论]基于对宅基地资格权来源和宅基地改革政策目标的分析,应将其界定为成员权。通过对试点地区实践经验的总结,建议将宅基地资格权主体认定为“集体成员”,采用“三权三证”模式进行确权登记,明确资格权的分配请求权、成员获益权、管理参与权、退出补偿权4种主要权能,探究资格权多元化的救济途径,切实保障农民的宅基地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邢姝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15-119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陕西省现有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上面,认为陕西目前\"一户多宅\"、面积超标及\"空心村\"现象严重,然而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有关农村宅基地退出与补偿的相应政策与鼓励原则,但还存在诸如退出补偿机制不健全、退出宅基地的利用及收益分配不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监管力度不足、未考虑农民意愿等制约陕西宅基地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该文通过实际调研与问卷调查,从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补偿形式与补偿标准,发展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与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复垦机制等方面来构建陕西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结论与相关对策为当地政府优化农村宅基地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全国其它省份加快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