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购重组问询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市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各行业专家基于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的判断,有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研究问询函中的相关问题,能够挖掘并购价值评估存在的风险点,为其未来承做项目提供有益参考。因此,本文以问询函中关于资产评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总结问询函蕴含的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交易所提出的资产评估相关问题同时兼具普适性和特殊性,既有宏观的估值合理性问题,也要求分析具体的参数或者特殊事项;收益法相关问题较多,这与采用收益法定价的并购活动多相吻合。资产基础法主要涉及重要资产的合法合规性问题,相关参数合理性问题。市场法因其参数确定存在难度,使其各个参数均会被关注。本文从监管问询视角研究资产评估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的规律,提醒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在承做项目时应关注的重点,这能够有效降低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研究问询函监管对股东并购决策投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全体股东投票参与率、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均显著提升,同时全体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和中小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均显著降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公司并购经验越少或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低,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全体股东投票参与率和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低,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越高,全体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和中小股东投赞同票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3.
吴丹 《投资研究》2023,(1):138-160
财务报告问询函作为重要的一线监管措施,从多个渠道影响着公司财务决策。本文以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财务报告问询函对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现金持有水平显著降低。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财务报告问询函通过发挥治理效应降低公司的现金持有,同时通过加剧融资约束提高现金持有,且治理效应渠道效果强于融资约束渠道。治理效应具体表现为收函企业投资不足现象得到改善,研发投入以及现金股利支付增加。异质性分析表明财务报告问询函对现金持有的影响在高收函频率、低公司治理水平情形下更明显。财务报告问询函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企业价值。文章将现金持有动机理论的应用范围拓展到了一线监管领域,揭示了财务报告问询函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机制,为监管转型背景下的企业财务决策问题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交易所发放的财务报告问询函为研究对象,检验交易所问询函制度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会加剧融资约束;检验其影响机理证实,问询函将公司推向聚光灯下,坏消息传播,降低收函公司声誉,并引起其股价波动性增加、违规风险提高,进而加剧公司融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问询函提高公司的债务与股权融资成本;此外,问询函异质性特征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年报问询函对独立董事主动辞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未被问询公司,被问询公司的独立董事出于风险规避和声誉保护的动机,更有可能选择“明哲保身”而主动辞职;同一年内被问询的次数越多,存在延期回函,以及问询函中问题数量越多、字数越多、语气越负面,或要求审计师出具意见时,独立董事主动辞职的概率越高。机制检验表明,会计信息质量越低、媒体报道力度越弱,被问询公司独立董事主动辞职的概率越高。此外,年报问询函对不同特征和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辞职选择的影响亦具有差异性,被问询公司中年轻的独立董事以及具有财务背景的独立董事主动辞职的概率更高。本文的结论表明,独立董事作为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具有明显的风险规避特征。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应充分正视这一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独立董事尽职履责。  相似文献   

6.
自2013年证券交易所实施信息披露直通车制度以来,评估事件被问询的案例也随之上升,基于以上考虑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对2013—2020年406份问询函中涉及的资产评估事件分层研究,结果发现:(1)资产评估机构主体特征、资产评估报告关键信息和被评估企业财务指标三个层面下包含的9个前因变量,均不是引发资产评估事件被问询的必要条件;(2)存在4条评估事件被问询的具体路径,总体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评估机构声誉高、机构管理层规模较小、评估结论为收益法且评估对象基准日资产增长率较高。第二种类型为收益法下产生高资产评估增值率且特别事项说明部分信息披露质量较差。(3)在评估过程中工作方法及技术方法都存在改进空间。另外评估机构主体成长依然是行业未来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晓溪  饶品贵 《金融研究》2022,502(4):170-187
本文研究年报问询函这一预防性监管制度能否推动公司去产能,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相比未被问询的公司,被问询的公司收函后产能过剩水平显著下降;该结果在媒体负面报道较多的公司、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明显,表明年报问询函通过降低市场、政府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市场和政府的治理效应,进而有效促使公司去产能。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年报问询函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代理问题作用于去产能。经济后果方面,年报问询函会提升被问询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  相似文献   

8.
在重视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新形势下,证监会各类行政处罚监管逐步转向交易所非行政处罚监管,问询函机制的作用凸显.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未研究问询函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影响,而是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同行业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当行业领先者收到年报问询函、行业竞争度越高时,问询函的行业溢出效应越强;非北上广深样本中,同地区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地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法治环境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问询函的地区溢出效应越强.本文还发现当年报问询函内容与盈余管理相关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9.
在重视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新形势下,证监会各类行政处罚监管逐步转向交易所非行政处罚监管,问询函机制的作用凸显.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未研究问询函对企业行为的直接影响,而是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研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本文研究发现,同行业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当行业领先者收到年报问询函、行业竞争度越高时,问询函的行业溢出效应越强;非北上广深样本中,同地区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会抑制本地其他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法治环境越好、市场化程度越高,问询函的地区溢出效应越强.本文还发现当年报问询函内容与盈余管理相关时,问询函的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年报问询函为切入点,探究非处罚性监管措施对公司策略性媒体披露管理行为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在回函期间,相较于未被问询公司,被问询公司具有更多数量及更正面情感的媒体报道,且发声媒体多为长期交好媒体。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媒体披露管理行为能促进股价平稳回升,且择时披露和重复披露正面报道构成主要的媒体披露管理策略。本文丰富了年报问询函对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影响研究,也扩展了策略性媒体披露管理行为的研究场景。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非处罚性监管的视角,考察财务报告问询函对收函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直接效应,以及与收函公司具有联结关系的公司会计稳健性的间接影响即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财务报告问询函能提高收函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并对与收函公司具有审计师联结和高管联结关系的上市公司(简称“关联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产生积极的监管效应;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异质性会导致问询函监管效应的差异,即在交易所监管力度较强和社会信任环境更好时,财务报告问询函对收函公司及具有审计师联结关系的关联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影响更明显,但对具有高管联结关系的关联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2015-202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年报问询函负面语调的角度考察年报柔性监管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年报柔性监管的效果显著,问询函语调的负面程度与股价同步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讨论发现,在媒体关注度较低和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里,年报问询函负面语调与股价同步性的负向关系更加显著;此外,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年报问询函语调负面程度通过降低应计盈余管理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显著降低了股价同步性。  相似文献   

14.
15.
证券监管机构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问题所发出的年报问询函,能够影响企业的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笔者以2015—2018年中国大陆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OLS回归、Heckman两阶段模型、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年报问询函对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年报问询函能够减少超额现金持有;在管理层权力较低的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年报问询函对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较为稳健;当年报问询函包含的问题数量越多、年报问询函需要中介机构发表核查意见时,年报问询函降低超额现金持有的力度较强;年报问询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超额现金持有。本研究将针对年报问询函经济后果的学术探讨拓展到企业超额现金持有研究领域,揭示了年报问询函对超额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有关年报问询函经济后果和超额现金持有影响因素方面的相关文献,为证券监管机构、公司管理层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年报问询函的监管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检验交易所监管问询函及其公开披露与否对公司债务资金成本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交易所监管问询函显著提升了被问询公司的债务资金成本,并且问询函包含问题个数越多、需要第三方出具专业审核意见以及问询内容涉及相关风险事项时,债务资金成本上升程度越大,而当问询函未向市场公开披露时,被问询公司的债务资金成本不会受到影响。横截面测试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市场化水平强化了风险与债务资金成本的正向关系,而国有产权属性、银企关系背景以及集团化经营模式则削弱了风险与债务资金成本的正向关系。本文从信息效应视角补充了监管问询函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也揭示了半强式市场中监管信息公开披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已有文献主要围绕财报问询函与审计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较少关注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行为的影响。本文以我国2015-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费用及其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收到的非财报问询函数量越多,审计费用越高,粘性越大。进一步分析显示,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在市场化水平高、公司治理水平低,审计师市场份额高,经非“四大”审计,以及发生审计师变更的样本中更为明显。同时,从非财报问询函类型看,距离审计关注对象更近的非财报问询函,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更大,在经过系列测试后结论依然稳健。本文拓展了监管问询函经济后果和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为监管机构充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创值悖论是基于理论和现实相背离的事实而提出的,相关文献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经理人的非价值最大化动机和对现有研究范式的置疑两个思路。但是这些理论仍有待深化,并且缺少实证的支持。本文认为银行间的并购重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并购重组的动机、决策行为、并购重组的类型和环境变量等多种因素,具体分解并购重组带来的各种效应,才能较好地解释这种创值悖论。银行并购重组创值悖论理论的发展为我国带来的启示是:应关注银行并购重组的微观效应和重组行为的市场化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事件可能向目标方竞争对手传递竞争压力加剧的信息,亦可能传递再次并购即将发生的信息。本文以89次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事件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外资并购传递的信息内容。本文实证结果发现,在外资并购首次宣告时,目标方竞争对手的市场反应显著为负;而一旦外资并购被终止,竞争对手的市场反应则显著为正。该结论表明,外资并购事件在目标行业传递了行业竞争压力即将加剧的信号。本文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外资并购成功实施后,目标方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都逐渐超过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20.
年报问询函是证券交易所向年报披露存疑的上市公司发出的函件,有问有答才构成一次有效的问询回合,因此综合考察年报问询函和回函的经济后果更具意义。本文通过对2015-2020年间年报问询函及上市公司相应回函的文本分析构建了“答非所问”程度指数并实证考察了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发现,“答非所问”程度指数越高,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进而表明,有针对性的释疑能够降低审计费用,回函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因问询函而支付的审计费用“溢价”。该现象受到一系列公司内外部特征的影响,相对于问询函回函长度越长、内部治理水平和外部制度环境越差,审计费用受“答非所问”程度影响而提升得越明显。本文从审计费用的视角证实了高质量的回函对上市公司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