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宏观上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否会影响到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从多维贫困的研究视角出发,利用CHNS数据库考察了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层模型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的影响,同时也与收入贫困框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就多维贫困来讲,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高的地区转移支付减贫效应有加强效果;转移支付对收入贫困的改善则不受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全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西南地区数据,测度家庭贫困脆弱性水平,并实证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在我国西南地区,收入处在每人每天1.25美元与2美元贫困线之间的家庭较多;2.农村地区相对城市地区贫困脆弱性更高;3.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较高的教育水平更能有效地抵御家庭风险,医疗保险是贫困家庭福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税收收入规模、结构、征管三个影响因素,对我国税收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税收并未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定量分析我国税收制度对居民再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效应,揭示其内在机理与传导机制,对推进我国居民收入公平分配及相应的税制改革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CFPS数据和Logit模型分析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表明:政府转移支付总体上对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并未产生积极的改善效果,反而进一步促进了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增加。从区域异质性看,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并且以中部地区尤为明显。从家庭特征看,政府转移支付主要促使收入贫困农户、非融资约束农户、非土地流转农户、非组织参与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增加,并且对绝对贫困农户的促进效应要大于相对贫困农户。对非收入贫困户、土地流转户和组织参与户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从户主特征看,政府转移支付主要对户主健康家庭、自雇户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对稳定受雇户主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在促进收入分配、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东部12个省市为例,借助广义熵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进行分析,得出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拉大了东部农村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东部城市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作用不明显,相对缩小了东部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但是对整个东部地区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在提高.以此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社会救助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转移支付的横向平衡效应来看,中央政府、落后地区、发达地区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是导致转移支付横向平衡功能失效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转移支付中的税收返还是中央对发达地区既得利益的承认,在保证中央占财政收入大头的同时是以牺牲省际公平为代价的,并直接导致了转移支付在解决省际横向财力平衡上的失效。  相似文献   

7.
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效率优先"导向是形成"不幸福增长"困境的重要原因,效率标准也忽视了政府在提升社会整体福利上的作用。本文基于2008年世界银行调查数据,构建积极就业项目的政府选择力度因子,并将因子引入项目效果的满意度评估方法,以满意度标准证实了政府在资源再分配中的显著正向效应;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项,发现不同群体的效果异质性:正向效应随个体收入提高、相对生活水平提升而减弱,政府更有效地提高了低收入贫困群体满意度,这为正确认识政府的作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文章基于2016—2020年安顺市1150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微观统计面板数据,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切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对比分析信贷支持和公共转移支付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并通过中介变量研究两种政策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机制和福利依赖效应,同时对不同区域和个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支持能够降低贫困脆弱性,而公共转移支付则会提升贫困脆弱性;获得公共转移支付的家庭可能会减少其劳动时间,导致贫困脆弱性增大,即存在福利依赖效应;脱贫摘帽后,帮扶县对信贷支持力度的需求更为强烈。由此,文章从完善贫困脆弱性识别、推进信贷支持、精准实施公共转移支付及深化多方联动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文采用精算方法,选择终身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两大指标,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城镇职工、其他制度模式下的参保群体、不同地区、代与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取决于工资增长率和利率的动态组合,新制度既可以发挥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再分配效应,也可能会引起代内不公平和代际不公平,而且再分配效应会随缴费年限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再分配逆向调节是再分配调节国民收入差距的异化现象。当前,我国再分配无论是财富的归集还是财富的支出都出现了逆向调节,加剧了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的我国再分配调节机制没有正常发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的原因,既包括再分配调节机制本身的缺陷,也包括作为再分配调节机制运行基础的体制性因素。因此,在完善我国再分配机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健全调节机制本身,同时要改革作为再分配调节机制运行基础的体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量县域金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对多维贫困减缓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县域金融发展对多维贫困减缓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同时存在,且直接作用强于间接作用;经济增长效应强于收入分配效应;对消费贫困的影响大于医疗贫困与教育贫困.因此,应提高贫困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县域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创新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与模式,加速推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此促进县域金融发展,减缓多维贫困.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世代交叠模型(OLG模型)探讨划转国有资本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人口结构演化的关系。假设社保基金持股不变现、从国有资本净收入中获取分红,结果显示:中、高生育率方案下,如果做实个人账户,划转率在55%~65%,就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目标替代率,并兼顾年轻消费的转折点;10%的政策划转率与此仍有较大差距。为保障社会福利和替代率目标,应增加国有资本划转比例,优化制度参数,并辅以改善制度运行环境的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金融市场进入成本以及穷人初始财富不足的限制,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门槛特征。本文利用1997—2012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对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穷人达到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金融发展才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也进一步说明,只有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16.
“脱贫攻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金融减贫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空间视角下分析了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减贫增收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效应,并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普惠金融的扶贫增收效果。结果发现:我国各地区间的农村扶贫增收绩效具有明显的空间联动与依赖性;普惠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地区应该继续加强普惠金融发展,并重视地区间普惠金融减贫合作与政策互通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运用 OP协方差法测算资源配置效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统计数据,考量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当地制造业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政府支出规模越大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越低,政府支出规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2005年50个县(市)为样本,选用转移支付收入与经济增长(GDP)为变量,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可得出如下结论:转移支付收入增加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中心城市的促进作用比非中心城市的促进作用显著。应加大省级政府对县(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中心城市加强对所属县(市)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金融集聚。本文基于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全国金融业的莫兰指数来确定金融三大产业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集聚的空间依赖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集聚对收入增长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三大区域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保险业集聚存在对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正向的收入溢出效应,对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证券业集聚存在对东部与西部地区负向的收入溢出效应,对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因此,差异化的政策引导与区域间协调的金融资源配置对区域收入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