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能源危机是指人为造成的包括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增长已经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本文阐述了我国面临的能源危机现状,分析了能源危机的成因,并再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5%和18%”,考虑“十四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约束,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对“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各产业能源强度、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供给数量进行预测,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参数的设置提供依据。采用遗传算法对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表明,中国“十四五”期间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降低19%和24%,在满足节能减排约束的前提下,最优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4%。实现这一优化结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至65%,增强第二产业实力,降低比重至29%,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至50%,提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至12%、19%。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换句话说,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能源发展将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的电力短缺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电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为中国经济决策与电力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电力与经济的关系研究,应同时考虑电力(装机容量)、电量与经济的关系,基于1975~2002年中国GDP、全社会用电量及装机容量等统计数据,利用格氏因果关系及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中国电力与经济的关系,结果显示,其关系是全社会用电量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装机容量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电力与电量的短缺会严重制约GDP的增长;用电量每增加1%,GDP增长0.943%,装机容量每增加1%,GDP增长1.12%,装机容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在电力短缺和能源资源稀缺与新的电力市场条件下,中国应做好电源和电网规划与建设工作,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1980~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与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拉动能源消耗量的增长,而能源效率对减缓能源消耗量的增长有显著作用;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而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能源的需求也急剧增长。据国际能源署报告,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约合32.2亿吨标准煤)。在中国能耗结构中,化石燃料占了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我国价格水平上升势头呈现加快的迹象。分析表明,当前物价水平上升主要是结构性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现,是经济增长遇到了瓶颈产业制约。同时,粗放性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物价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价格水平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好能源、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怎样的一种经济 当前人类社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生活要改善,所有这些都需要能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费也在增长。而目前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能源消费的增长必然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及相互影响,文章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中国29个省市地区,1997 ~2009年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量两者互相对对方的冲击情况.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相互拉动作用是非对等的;电力、柴油和汽油单个能源消费和短缺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较小,表现出能源间的替代性;能源总量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较显著,与之前研究认为影响性较小的结论有所不同.在制定能源政策时,需要考虑能源总量供给和单个能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政策层面上看,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从经济层面考虑,是否需要为之付出更高的经济发展成本,取决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文章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分析,发现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将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能源消费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节能减排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合适的节能政策将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供求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能源供求缺口加大,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高;能源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发展阻力大;能源转化利用效率低;能源环境问题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大等问题.应采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广开能源渠道,提高能源供应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广西当前的产业构成中,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型工业产业所占比重仍偏大。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对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广西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将低碳经济推向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作为一个高耗能产业聚集地,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在对河北省高耗能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对河北省高耗能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河北省高耗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31个工业行业1998—2004年面板数据,采用分层聚类方法,按年平均能源强度将31个工业行业分为高能源强度行业和低能源强度行业,并对全工业行业、高能源强度行业和低能源强度行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上涨对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FDI进入程度的增大提高了工业行业尤其是高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工业行业能源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变化对全工业行业和低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有显著负的影响,对高能源强度行业没有显著影响;R&D投资强度的增加提高了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能源强度行业的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5.
财政分权和绩效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经济领域两个热门的改革话题,但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存不存在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呢?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深化我国的财政分权和推进我国的绩效管理又有何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呢?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研究财政分权与绩效管理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并从这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推进我国绩效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保险行业的贸易环境和发展方向,互联网的信息化、虚拟化、交互化等特征与保险行业产品特征、营销需求十分吻合,由此互联网保险应运而生.那么互联网保险在我国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发展机遇,本文试图在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和环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四部分:互联网保险基本理论分析;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影响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潜力的因素;完善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不断升值、外贸出口造成的巨大顺差以及预期人民币长期升值不断涌入我国的热钱,是造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近些年不断调整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试图应对通胀.在此背景下,以三率变动的数据以及东莞外贸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计量方法对三率变动对东莞外贸的影响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重庆市能源发展基础薄弱,特别是一次能源总量不足使能源长远开发利用受到限制;目前,重庆市能源供应已开始出现紧张局面.因此不但要做好能源中长期规划,抓好在建能源项目和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而且还应加快体制创新,与周边省份建立能源战略合作关系,以构筑重庆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强度关系以及安徽省工业产业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在安徽省三次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对全省能源强度降低有很大影响;目前全省总体节能效果明显,主要归因于非产业结构因素的变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安徽省能耗降低以及低碳排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