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2009年2月,遵循中央、省委人才发展战略,武汉市委、市政府决策在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并实施"3551人才计划",力争用3年的时间,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在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按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战略定位,努力聚集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产业领军人才,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2.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武汉东湖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一周年以来取得的成绩,也许再合适不过了. 一年来,东湖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底,该区现代服务业实现总收入805亿元,同比增长38%,成为东湖高新区五大主导产业中发展最迅猛的产业.与此同时,东湖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已经在体制创新、政策研究、重点项目试点、资源聚集、平台建设、对外合作交流以及战略合作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东湖高新区,正面临"二次创业"的历史转折期,希望通过高端人才的集聚,把光谷打造成中部地区创业创新最为活跃、顶尖人才向往集聚的洼地。本文通过对东湖高新区"国际人才特区"建设现状进行的SWOT分析,结合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特点,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提升"国际人才特区"建设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27日,武汉市政府出台《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建议》,被业界誉为“黄金十条”。“黄金十条、条条管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如此评价。新政一出台,便受到业界、高校以及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和热议。有报道评价:“黄金十条”新政极具突破性,力度领衔全国,有些为武汉独创。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14日,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中国光谷)传出喜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之一的富士康终于落户武汉,人们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武汉.中国光谷”。策马扬鞭、高歌猛进是人们对于当今光谷经济新发展的概括;风光旖旎、绿影婆娑是人们对于当今光谷环境新建设的描述。确实,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试点的全国6个国家高新区之一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的同时,奏响了和谐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2月5日,江城武汉,乍暖还寒。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多功能厅、座无虚席,东湖高新区2012年度工作会议在此隆重召开。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莅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光清作了2012年工作报告。上午和下午的会议分别由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旭明和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但长春主持,下午近两个小时的分组讨论后,马旭明作了大会总结讲话。  相似文献   

7.
打开湖北经济发展蓝图,在"8+1"城市圈和我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中有一个核心——武汉东湖高新区,又名"武汉·中国光谷"。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版图面积518平方公里;从东湖智力密集经济小  相似文献   

8.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科学人才观,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我们党爱才、识才、用才、聚才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使人才工程建设方兴未艾,确保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城五月,东湖之畔暖风沉醉。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曙光村,昔日的一片乡野之地,如今成为了武汉光谷创意产业的“聚宝盆”。截至目前,东湖高新区共有动漫创意企业10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数千人,领域涉及脚本创作、动漫制作、出版发行、教育培训、网络运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第一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示范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经过二十年创新创业实践,以“光电”的发展速度夯实产业基础,以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的集聚,在以光电子为龙头的产业驱动下,又一个国家级千亿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上马,显示出武汉东湖高新区迅猛发展的蓬勃态势。  相似文献   

11.
电影《天下无贼》中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可贵?人才."这句话从葛优嘴中说出,多了几分玩世诙谐的味道.然而,玩世归玩世,诙谐归诙谐,当我们静静思考,就会发现,这句话不无道理.确实,人才好比修长城的基石,建大厦的栋梁,无论干什么事业,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 武汉东湖高新区,我国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样十分重视人才工作.2009年2月26日,东湖高新区启动了"人才特区"建设,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出.短短三年时间过去了,记者猛然发现,在"3551人才计划"的召引下,这里早已成为武汉引才的强大磁场,四面八方的人才在这里汇聚……  相似文献   

12.
周飞 《中国高新区》2014,(12):92-98
正30年前,她是荒郊野岭之中"被武汉地图遗忘的两厘米",如今,这里聚集了2万多家高科技企业,平均每天诞生20件专利,3万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这里创新创业。从1984年的东湖智力密集经济小区,到如今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承载了武汉乃至湖北省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的诸多光荣和梦想,围绕着江城之东崛起武汉·中国光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武汉人欢欣鼓舞。三十年弹指挥间,三十年栉风沐雨,而今,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  相似文献   

13.
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做出重大决策:举全省全市之力,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2001年2月、7月,科技部、原国家计委分别正式批复武汉东湖开发区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在华夏腹地诞生! 2001年9月,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所在市市长云集武汉东湖,全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新号角在这里吹响。东湖高新区趁势而上,策马扬鞭,义无反顾  相似文献   

14.
在江城武汉,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五年前,一个武汉玻璃钢制造商开车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一辆运输车上拉着长长的玻璃钢风电叶片,“玻璃钢还能造出这种高科技产品来?”好奇心引导他一路跟随到广州,等运输车把叶片卸下,围着转了三圈儿也没弄明白,只好叹息着回到武汉,称“用玻璃钢造风叶的发财梦真难”。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2月28日,隆冬时节的江城武汉,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十二月的光谷生物城,花团锦簇,彩旗飘扬。筹备历时两年之久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式入驻光谷生物城光谷创新园,标志着武汉生物研发航母蓄势待发;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光谷生物城医药器械园里,好戏同样上演,武汉特康、新华中欣、中旗电子、湖北联结、纽威晨创等五大项目携7亿元投资同期开工,东湖高新区又添特色产业生力军。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国务院批复的三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三足鼎立"的三家示范区定位各有不同,因此产业发展方向也存有差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电子科技产品领先全国,上海张江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独占鳌头,而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7.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战略研究,在管委会内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战略研究体系。如此同时,高新区还十分重视外脑的作用,在东湖高新区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均要借用国内外顶尖专家把脉东湖高新区的发展,外脑在高新区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新区》2014,(3):78-81
江南三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在这孕育生机与活力的季节里,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凝聚着发展的正能量。翻开东湖高新区2013年的成绩单,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武汉东湖高新区逆势增长,实现了高基数下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企业总收入6517亿元,增长30.18%。  相似文献   

19.
作为商界的一支劲旅,徽商曾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因此,徽商的本质是儒商。据考,徽商中不乏饱学鸿儒之士,他们知识广博,谈吐儒雅,对做生意大有裨益。徽商普遍具有一种解不开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新区》2014,(3):39-39
正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规划面积518平方公里,科教资源丰富,区内集聚了42所高校和56家省部级科研院所。2011年6月,东湖高新区"资本特区"建设正式启动,科技金融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两年多来,东湖高新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全面推动科技与金融资源集聚、科技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科技金融创新三方面的工作。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功能,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的"一主线、两市场、三创新"的科技金融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