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正>一、鱼种投放俗话说"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实践证明,冬至至立春是放鱼种的最佳时机。鱼种投放前一定要消毒,减少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正>春片鱼种的投放,除选择优质鱼种外,做好鱼种投放前的鱼种消毒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于2000年至2014年间,利用敌百虫与高锰酸钾消毒鱼种,大大减少了鱼病的发生与发展。消毒可杀灭病原体,预防细菌或病毒的传播,经济效益明显,现将消毒方法介绍如下:一、准备工作:80%的渔用敌百虫、高锰酸钾,消毒用的木桶,水缸(铺有塑料薄膜的囤鱼箱也可)。二、消毒方法:选择无病无伤,规格一致的鱼种后,放入池塘前进行鱼体消  相似文献   

3.
<正>生产过程中,即使是健壮的鱼种,也难免有病原体寄生。经过清整消毒后的池塘,若放养未经消毒的鱼种,就有可能带入病原体。遇到适宜的条件,病原体就会  相似文献   

4.
鱼种消毒就是在鱼种放养前,根据鱼的体质强弱、水温等情况,用各种药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药液,通过采取浸洗鱼体、全池泼洒等措施杀灭鱼体上附着的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达到预防鱼病发生,提高鱼种成活率.而且是成鱼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否则,将会把病原体带入鱼池引起鱼病,严重时可导致鱼种大批死亡。所以鱼种放养的消毒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鱼病的传播对鱼类养殖生产的威胁尤为严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现将鱼病传播途径与防控措施介绍如下。一、主要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池塘放养的鱼中,病鱼或带病原体的鱼与健康鱼群或其子代的直接接触,并将其所带的病原体直接传播给对方的方式,称之为直接传播。该方式主要有2种形式:(1)水平传播。鱼体本身常带有大量的致病菌或寄生虫,一般寄生在鱼的体表、鳍条或鳍基部、鳃瓣及鳃  相似文献   

6.
池塘养鱼疾病传播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鱼病原体传播途径1.1直接传播池塘放养的鱼中,病鱼或带病原体的鱼与健康鱼或其子代的直接接触,并将其所带的病原体直接传播给对方。1.2间接传播1.2.1水流传播病鱼、带菌(毒)鱼和尸体将大量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7.
<正> 一、严格鱼种投放前的消毒处理1、用盐水浸洗。购进来的鱼种就有可能是病原体携带者,还有捕捞、运输等操作难免使鱼种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伤,所以用盐水浸洗既可杀死携带来的体表病原体,也可使鱼伤口得到收敛,促进愈后。具体操作方法是:用3%—5%盐水视水温而定浸洗15—20分钟,浸洗鱼密度不能过大,以免缺氧造成不必要的的损失。鱼种刚接触盐水时会乱蹦乱跳,一会就会平静下来,如在预定浸洗时间内出现第二次狂蹦,则应立即捞出放入鱼塘。  相似文献   

8.
<正>8、9月份是鱼种养殖的关键时期,对华中地区主养草鱼鱼种的池塘来说尤其重要,死亡率特别高。从最近这些年的研究结果看,一方面与气候(白天热、晚上冷,早晚差异大)有关,另一方面与水质和病原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鲫鱼粘孢子虫病发生日趋严重,该病发生后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常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认真加以防治。现将我们在实践中防治鲫鱼粘孢子虫病的成功方法介绍如下,供各地在生产中参考。一、流行情况。鲫鱼粘孢子虫病主要危害鲫鱼1龄鱼种和成鱼,夏花鱼种发病较少,常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农家之友》2014,(12):54-54
<正>一龄鱼种一般包括冬片和春片。即夏花鱼种经过3~5个月的培育,养成全长10~17厘米间的鱼种,到了冬季出塘的称冬片,到次年春季出塘的称春片鱼种。一龄鱼种的质量优劣可采用"四看",的方法来鉴别:看出塘规格是否均匀同一品种的鱼种凡是出塘规格较均匀的,通常体质都比较健壮。个体规格差距大,往往群体成活率低,其中那些个体小的鱼种,体质消瘦,俗称"瘪子",不宜选购。看体色每一品种的鱼种都有自己的健康体色,因此,从鱼种体色可以判断鱼种质量的优劣。即通过  相似文献   

11.
<正>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和大规格的鱼种是欧洲丁桂鱼苗种培育的直接目标,影响欧洲丁桂鱼鱼苗、鱼种存活率的因素很多,包括饵料、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等。生物因子主要是敌害、病原体和天然饵料的影响,在此仅重点说明饵料和理化因子对其生长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摸摸,主要是对鱼体表面黏液情况的辨别,如果鱼种皮肤正常,摸起来鱼体就是光滑圆润的;如果鱼体表皮粗糙、刺手,就说明鱼种体表黏液较少或消失。没有黏液的保护,鱼体容易受损,易被病原体感染;失去黏液的屏障,外界水份会透过皮肤大量渗入机体,使体内渗透压失衡,成活率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13.
<正> 鱼种是渔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为使鱼种长得膘肥体壮,安全度过漫长的寒冬,必须强化鱼种的秋季培育。经我地渔场和养鱼专业户多年的生产实践,对秋季如何强化培育鱼种,得出以下几点诀窍。一、改善鱼种环境。原培育鱼种的池塘,经过几个月的饲养,其水质逐渐老化,溶氧降低,饵料生物减少,导致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增多,对鱼种生长不利,特别是个体小的鱼种摄食能力差,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应设法改善鱼种生  相似文献   

14.
<正> 月鳢,属鳢科鱼类,又叫花星鱼、七星鱼、山斑鱼等。近年来,月鳢在我省各地广泛推广养殖,尤其在粤西地区发展迅猛。但由于采取高密度人工养殖,病原体极易感染传播,一旦发病,即可导致大批死亡。因此,做好月鳢病害防治工作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一、综合预防措施 1、清池消毒:放养鱼种前一周左右,对池塘进行清池消毒,清除杂物。每亩池塘可用生  相似文献   

15.
<正> 冬季虽然天气寒冷,但有许多病菌和寄生虫能适应低温环境,并大量繁殖,常能在短时间内导致鱼类发病或死亡。因此,冬季鱼病防治决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会影响鱼产量。一、发病原因:1、池塘环境条件差,水质受污染,日常管理不当,常会引起鱼类发病。2、鱼塘底泥较厚,在清整消毒时不彻底,残存在池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常在冬季适宜条件下继续繁殖生长、传播和寄生鱼体上。3、粪肥和下塘的鱼种消毒不严,会把一些病原体带入鱼塘,易使鱼类患病。4、鱼种在放养时,由于拉网、运输等操作不当,加之气温低,使鱼  相似文献   

16.
<正>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种生长旺季,秋季鱼种管理应抓好清塘、分养、稀放、投饵、巡池五项工作。1、清塘。经2~3个月培育鱼种的池塘,一般水质老化天然饵料减少,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及病原菌增多,入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如水源和鱼塘周转有困难,可将鱼种全部转出暂养,再对原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并按常  相似文献   

17.
<正>冬春是投放鱼种的季节,因价格差异或品种规格的余缺,从外地购运鱼种的养殖户越来越多。但近两年来,外地购运的鱼种常在放养后大批死亡,使一些养殖户损失惨重。为了提高鱼种的成活率,减少损失,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技术措施,供养职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进入炎热的夏秋季节,正值各种鱼种生长高峰时期,但也是各种鱼病多发季节;随着水温升高,各种病原体大量繁殖,如果预防不当,就会造成鱼病暴发,酿成巨大的损失。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历年来夏秋季常发的鱼病主要有肠炎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等一些细菌性鱼病及猫头鳋、鱼鲺等一些寄生性鱼病。为此采取“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措施,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养殖产量的高产与稳产。下面就高温季节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鱼苗、鱼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鱼苗鱼种下塘前,清塘消毒和施肥培水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清塘的目的是杀灭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以防止鱼病发生。施肥的目的是保证苗、种下塘后有充足的适口饵料。传统方法一般在鱼苗、鱼种下塘前10—  相似文献   

20.
一、规格形态同类鱼种规格均匀,体质健壮,背高肉厚,为优质鱼种。反之,如体质瘦弱,干瘪,个体小,头大,尾细,身体呈刀背形,体质差,成活率低为劣质鱼种。二、体表色泽鱼种质量优劣在体色上有明显的反映,优质鱼种色泽鲜明,且不同种类的优质鱼种体色有所不同:青鱼体色呈灰白色,越健壮,体色越淡;草鱼体色呈淡金黄色,灰黑色网纹鳞片明显,越健壮,金黄体色越显著;白鲢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越健壮,银白色越光亮;鳙鱼体色呈金黄褐色,两侧有黑色斑点,越健壮,黑色越淡,金黄色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