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文化。近年来,哈尼梯田旅游在哈尼族分布地区悄然兴起。为了探索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云南元阳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重视哈尼梯田旅游发展而轻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象,提出了如何实现哈尼梯田旅游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并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因此,保护和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遗传资源,它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还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我国、云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文章分析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云南省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对云南省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则是新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在发展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应对举措。福建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与政策支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变升级,增加政策与制度供给,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重视消费文明建设,提高碳汇能力,是推进福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人发展的基础。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是对传统农村管理模式的创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依照"科学编制全面规划、综合整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乡村城镇化为目标,学习和借鉴成功模式,结合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秀芬 《经济论坛》2004,(11):153-15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样也面临着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三赢”,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深入哈尼族地区调查,接合历史资料,分析了红河南岸哈尼梯田形成的文化背景和自然背景,认为哈尼梯田的形成是必然提哈尼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人地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林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它具有较广的外延和空间,它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的生存、生活中都离不开林业,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人类只要踩在地球上,就不得不面对生态,要生存、要进步,就要发展经济,而经济与生态永远是相辅相承的,双方缺一不可,要发展经济,必须树立“生态优先”豹原则。因为要破坏生态相当轻而易举,但要恢复生态难上加难。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最终要靠生态提供支撑。因为生态具有屏障作用,亦即“生态是永恒的经济”。林业产业是经济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产业,又是公益事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在可持续发展中,林业负有重要的地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深化林业产业体制改革,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又是我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建设好四川的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进程。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四川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们有必要采取措施,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时代在呼唤,人类在觉醒,从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持续发展趋势来看,走生态经济建设之路是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即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圈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圈内一切非人类自然物,并承认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共生协调、和谐发展的宗旨,最终达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经济被列为世界各国的21世…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生态经济时代,而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想的城市规划模式。与传统城市相比较,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持续性与区域性特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经济系统和生态社会系统,其中生态环境系统是基础,生态经济系统是核心,生态社会系统是保障。建立生态城市必须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效应。现代科技的生态负效应主要表现为研发环节的资源浪费、结果未知性和市场化导向,生产过程中的重复布局、盲目建设,以及人们对于科技产品的过度使用。现代科技生态负效应的产生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和文化层面的原因,可从推动绿色技术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入手,逐步克服现代生态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獐子岛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獐子岛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文明与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成功经验,并对獐子岛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建设,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文章在分析生态文化内涵与特点及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基础上,从5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已造成了威胁,保护环境已迫在眉捷。因此,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地得到保护,人人重视,从而确保人和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进步发展的前提,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更是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急待建立长江源区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长沙源区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着整个长江流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就建立长江源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强调生态规划、生态监测等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张明杰 《大陆桥视野》2016,(14):244-244
人类在经过长期的奋斗之后,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了相对应的污染,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现实的威胁。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实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的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人们幸福指数上升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