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之上,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应加快建立扩大国内消费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政府控制的资源多,政府的管制多及政府的行政干预多是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政府的"三多"不利于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优化、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政府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号召者,但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者.因此,转变政府职能、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我国处于"诺思悖论"中,要走出"诺思悖论"就得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而要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我们首先得实现第二次分权让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包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经济发展以及重新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合理区间等.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10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又齐聚中共中央党校,专题研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国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使以往经济发展方式的缺点暴露无遗。制度安排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进入"后改革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方武难以为继,这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要从调整所有制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转变居民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等方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财经界(学术)》2010,(9):74-79
(2010年2月1~15日) 一、总体改革 胡锦涛强调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要求企业也必须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体制改革内驱力,使得很多企业在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将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为了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就必须要给予其一定的改革内驱力.现本文就主要研究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改革内驱力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贸结构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在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析分析法对2000~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主成分回归进一步从外贸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国内地域结构、国际市场结构等角度揭示和探寻外贸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最后提出促进外贸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已经踏上了正轨,并且成就斐然.我国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公路建设,一是我国经济实力能支撑,二是公路建设能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公路是我国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枢纽,不仅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随着时代的变迁,公路建设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此时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快经济发展.本文将浅析公路经济发展现状,公路建设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建立城乡统一覆盖的全方位保障网络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和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不协调,可持续性不强的现状,这影响了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发展,所以需要转变当前经济的发展方式,从经济法的立法角度来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本文从经济法内涵和特点入手,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对经济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作用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法对策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国家审计如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从国家审计产生的根源和国家审计的本质两个方面,对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进行了定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明确了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作用,旨在为国家审计有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型发展,在这种发展方式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亟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集约化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未实现彻底的转变,需要对现有的转变成果进行评价,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本文中,介绍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对其进行评价的必要性,从而有效地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引领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方向.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如何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成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科学发展观引领领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阐述,期望能对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和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1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解决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科技和管理创新作为支撑,以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根本,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能源与资源制度的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健全.只有将这些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更多地依靠法律的、市场的手段节能降耗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从体制、机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强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二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比较优势素质结合起来;三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四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五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现代资源环境制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顺利完成城市化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试图结合低碳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天津城市产业优化和升级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平波 《商》2012,(14):103-103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建设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和公民各司其职、相互交叉的社会治理模式,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全银  陈俊龙 《品牌》2014,(11):11-11
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联,随后从低碳经济的视角指出了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