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七师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怎样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二次创业,壮大农场、企业,富裕职工呢?一、机遇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是农七师千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国际上看,美国西部开发、巴西亚马逊地区开发、日本北部地区开发、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意大利南部地区开发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地区的面貌。回顾农七师1950年以来的屯垦戍边创业史,军垦儿女在千古荒原上,开拓了一片片绿洲,创办了一座座工厂,建起了一幢幢商厦、学校、医院,兴建了奎屯新城。特…  相似文献   

2.
一、兵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兵团参与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贯彻五个坚持;即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加快发展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解决眼前的突出问题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把加快兵团经济发展同自治区经济发展和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坚持发挥政治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的支持,更…  相似文献   

3.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项深远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调整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的重大步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乌管局作为兵团的一个重要师局 ,又位于首府市郊 ,该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优势、有所作为呢 ?结合近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 ,我们认为 ,依据地缘优势 ,发展城郊型经济 ,应该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因此 ,在这次西部大开发中 ,我们要牢牢把握机遇 ,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兵团的发展重点 ,并结合自身特点 ,努力开拓、积极进取 ,力争使乌管局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前提性工作放在西部大开发的首位 ,因为它关系着西部大开发的全局。多年来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在我国即将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时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它将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又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这为加快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无论是80年代的特区建设、90年代的浦东开发,还是进入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人才的开发。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所强调的,那就是最重要的是把“人才”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这在西部大开发的兵团人才战略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兵团人才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才资源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的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批自我成才、单位培养、自愿来疆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兵团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8年兵团各师局各类科技人员总计2642人,…  相似文献   

7.
8.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新疆来说是个历史性的机遇。新疆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新疆农行怎样适应这一形势和如何作为,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指导思想和支持重点(一)要把“三个结合”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立足当前有紧迫感,又要着眼未来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因此,我行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遵循“三个结合”,即:支持西部大开发与实施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贯彻农行“双优”战略、调整信贷结构相结合;支持西部…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出发,提出西部大开发新疆应以补短扬长的资源开发战略来改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提法。同时强调种植业要把种草放在重要地位和重视人才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在西部大开发中 ,兵团面临的任务可以概括为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两大任务。这两大建设任务互促互动 ,有机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 ,硬环境建设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重点启动。但是 ,硬环境建设速度的快慢、效益的好坏、质量的高低、综合效益能否长久保持下去 ,从根本上说还要取决于兵团软环境的改善 ,即兵团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尽快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形势的要求 ,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兵团软环境建设主要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 ,以更大的魄力和决心 ,改造软环境 ,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1.要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变得愈益紧迫,愈为世人关注。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1994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文章,认为从长期看,中国进口粮食的需求将远远超过粮食出口国的生产能力。2030年,当中国达到人口峰值16亿时,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引起环境恶化造成的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中国粮食产量将下降到2-63亿吨。如果届时人均消费粮食300公斤,有2-61亿吨的缺口;人均消费350公斤…  相似文献   

12.
科技进步对广东农业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新安 《南方农村》2009,25(6):49-52
根据改进后具有广泛适应性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广东省1986—200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对广东农业的贡献份额为32.92%,“十五”期间达到了53.22%。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由过渡型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林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林业科技推广的内涵和功能入手,深刻分析福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围绕新阶段林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特点,提出创新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构想及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科技园区的性质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组织的根本性质上说,农业科技园区是一种典型的混合组织。本文基于混合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四个组织特征——即由公共目标和利益目标合成的二元目标体系、由多元投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由政府和园区经营企业建立的双重管理结构、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性质。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园区项目规划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从主营方向的角度,对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分类,通过探讨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项目规划的10个主要因素,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项目规划的内容与要求,最后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园区项目设置分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面对“世贸”体系和格局,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业科技迫切需要一种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托和导向的发展战略,形成自主创新的激励与引导机制,培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型主体,积极和策略地利用国外科技成果,使我国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科技优势和新兴产业优势,以创新科技支持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造就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自我组织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自我组织理论,本文认为,系统的开放性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随机涨落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诱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机制。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国区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一套综合评价农业科技国区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北京朝来农艺园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67家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统计分析及典型调查,研究了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战略,认为院所科技产业已进入了产业创新阶段;院所产业科技价值链网络与科研院所及社会农业企业的链接方式主要有孵化市场型、自主研发型等五种链接子模式;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成果转化、技术孵化、市场反馈和反哺科研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林业十二五产业发展的任务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的新形势,提出了创新科技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创新项目管理机制,由分散式立项到链式立项,由单一管理到综合管理,由任务评价到效益评价;创新拓展产业研发领域,延伸林业产业链,发展林业新兴产业;创新产学研合作共赢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产业研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