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全球化步伐日渐深入,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正以隐匿性路径侵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利用自由化文化价值推行乡村文化侵蚀、运用大众化文化产品开展普世文化渗透、采用规训化国际表达建构文化话语权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产生冲击.有必要通过营造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现代新形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新产品、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表达新平台等针对性应对措施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和"魂",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坚定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深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够重视的现状,文章从提升教学队伍文化素养、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拓宽文化育人的丰富载体4个方面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两方面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土壤与基础;从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要深入阐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等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相似文献   

4.
如何坚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自信”(即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建设好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党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应当起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结合时代发展和要求加以延伸、阐发做准备.本文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高校党员的文化自信,以及高校党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特别强调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带着问题学习;为解决问题而学习.  相似文献   

5.
以社区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需求度的相关调研出发,基于柔性管理的理论,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柔性管理,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中"人"的作用意义.从柔性管理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内涵和原理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重视实践作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源自于社会实践;最后,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文化发展的创作导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其积极的养分,这一过程的核心在"融入",关键在"创新".二者有机融合,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契合点,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实践上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重点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作用的角度出发,深入阐述了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从2014-2018,他们已累积4年经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都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作为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的沙坪坝区率先行动,把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10.
以"修身"齐家"治国"为主要价值导向的传统家风,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媒介.当今时代呼吁现代家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传统家风转型显得尤为必要.承继优秀传统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以下路径:培育当代视域下的优秀家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注重父母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传承优秀家风;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促进以优秀家风涵育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可以从路径、方法、机制3个主要维度进行思考和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涵盖了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意”、激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行”4个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方法包括灌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信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互动教学法6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主要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构建学校部门联动机制、优化教学激励驱动机制、设置教学反馈评估机制4个要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读本《弟子规》热的兴起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杂音的现象,从中华文化传统失落的原因入手分析,找到这种不和谐因素出现的原因,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加以改善:我们要传播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宣扬传统文化要有足够的耐心;打假,打掉那些利用传统文化来发财的投机分子,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选择。二者融合的路径方式主要有:一是科学合理地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兴趣与理性认同;三是开展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广西要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发展和繁荣民间文化艺术是关键,走产业化之路是必然选择。当下,由于时代的变迁,经济大潮的冲击,民间文化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民间文化艺术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运用多种手段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将我国国民思想逐渐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蔓延,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巨大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并不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人应该本着守土有责的态度,自觉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切实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铸魂育人工作。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就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和“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部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铸魂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文化传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认清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少数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不同的宗教和语言文化,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地了解不够深入,而且传统文化教育中很容易忽视民族文化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本文结合普洱市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教育状况,主要阐述了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归纳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市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杨天虎 《改革与开放》2016,(16):118-119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经典、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践教学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