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经典之作的苏联电影《滨河街之春》塑造了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其形象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下培养的教师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及文化归属.影片既反映了年轻一代在社会文化教育变革时期的困惑,也反映了苏联的社会文化及俄罗斯民族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强有力的传播手段之一,是文化传播的最佳宣传员.中国元素在苏联电影中表达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在融入中国元素的苏联电影中体现了中国建筑、服饰、自然、动物等文化元素.作为"他者视野"的表达客观上强化了中俄文化的融合和电影文化的交流.电影人通过他们的创作,将精彩的形式和动人的叙事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中,电影用影像记录了那些故事、精彩画面和文化元素,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已成为永恒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女性主义视角的关注下,立足于社会现实,以新世纪中国涌现出的女性电影为文本,归纳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特征,并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角色进行精读.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反思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把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实际生活中的女性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构建新女性形象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电影《我是一名教师》讲述了在二战时期,一名苏联乡村教师帕维尔所在的村庄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心理纠葛,由一名老实本分的知识分子蜕变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英雄.影片中教师的形象促使人们去思考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传授知识还是塑造灵魂,同时这个教师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内涵,能够据此进行深入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为例,剖析导演米哈尔科夫50年后翻拍美版同名电影所蕴含的俄罗斯文化,分析电影中所反映的民族冲突、社会问题及人文情怀.米哈尔科夫对民族,对历史,对个人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其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民族形象与民族性格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国政府提出了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战略.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论述了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国家政策法规、 产业垄断、 活力不足、 文化折扣等问题,提出了要发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通之处,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注重双向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作为国际语言的电影,是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民族文化输出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本文试图分析美国电影形象输出方面的特点,并探索其对中国电影形象输出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和修正了苏联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民族文化自治制度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效补充,民族文化自治权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承载主体.本文旨在通过中俄两国民族自治权异同的比较,为我国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 作为苏联解体后第一部, 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克林姆林宫举行首映礼的电影, 虽然上映后受到了国内媒体的一致诟病, 但却不能抹灭其在俄罗斯电影界抑或是世界影坛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此影片来探究俄罗斯民族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在十月革命后的几十年间,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原苏联是一个相对保守与封闭的国家,它一直徘徊在关贸总协定之外,直到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推动旨在实现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为此,苏联提出了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申请,并于1990年5月取得了该协定观察员的地位.该观察员地位从1992年起由俄罗斯继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3年6月向关贸总协定总干事珀杰罗递交了俄罗斯入关正式申请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发展对提振我国文化产业具有重大作用,在塑造和传播民族形象、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方面更是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新世纪中国电影大片暴露出的价值迷失问题需要我们反思.中国电影要有自觉明确的战略意识,避免在好莱坞后面亦步亦趋,在立足本土市场的基础上,用富有个性的叙事展现现代社会与人的共同问题和情感,传达我们的核心价值,完成中国崛起过程中必须做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俄文化的交流,俄罗斯的很多影视作品进入中国市场,对于看不懂原版电影的人来说,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字幕翻译具有口语化、瞬时性、大众化、本土化的特点.因此,在翻译俄罗斯人姓名、绰号以及影视对白时,应该考虑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采用音译、直译、意译和归化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古俄罗斯时代,橡树被尊称为圣树,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重要的仪式都在橡树下进行,供品也必须用橡树枝加以装饰.人们对橡树,尤其是老橡树膜拜、祭祀、祈祷,把它称为神圣的树,严加保护.在俄罗斯文化中,橡树象征着永恒和生命力.本文通过对橡树形象在神话和宗教起源中的追溯,以《克雷洛夫寓言》《普希金童话诗》《战争与和平》等文本为例,分析橡树形象在文学创作和当代俄语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谷维 《中亚信息》2007,(6):33-33
据俄罗斯旅游局统计,中国、泰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现在是俄罗斯人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国,特别是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人继土耳其之后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到中国旅游的俄罗斯人共有23 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8.3%。专家预测,今年在俄罗斯要举办“中国年”活动,俄罗斯人到中国旅游将再掀高潮,在人数上要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相似文献   

15.
陈旺  吴玉屏 《魅力中国》2014,(20):94-94
影视动画广告艺术作为一个现代新媒体传播重要手段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本身形象符号承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具有超越国界的巨大力量.成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符号。但是由于传统的制作技术和相对陈旧的制作观念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动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传统动画制作过程中的这种高门槛、高投入的创作方式呼唤着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式的出现,这就是引擎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俄罗斯(原苏联主要继承国)是欧亚大陆的两个大国,现在都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向市场经济过渡,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语言文化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言世界图景中的观念"Концепт"在语言文化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关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世界图景中的"Концепт"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民族语言文化中起标识作用的关键词语之一"судьба"在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研究,揭示俄罗斯民族核心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龙文化研究提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 《理论观察》2000,(4):46-51
在中国,龙的产生、演变及由此产生的龙文化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龙形象的发展变化以及龙在中国文化中全方位存在,说明了中国龙在传统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它是深入到炎黄子孙每个生命细胞核中的遗传基因。龙的子孙创造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还在创造今天和未来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9.
刁豪亮 《魅力中国》2013,(14):76-7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中国电影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坚持和提升中华文化的特质,科学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这才是中国电影与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每当中国对美贸易发生了新的纠纷,散布在华盛顿K大街的律师事务所就财源滚滚而来(收费额每次从5000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因为,在华盛顿没有可以站出来为中国公司说话的人,所以只能求助于美国律师来解决贸易纠纷中的每个小问题,如关税、倾销、知识产权、配额、制裁、新的质量监测标准、以及安全监控等.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养肥了华盛顿的律师们,并帮助他们从中美商业的发展中获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