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文化精神的自觉维护以及对文化前途命运的确信。如今我国被日韩文化的影响较为严重,在这一历史节点,坚守中华文化,弘扬传统学术思想,建立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时代的迫切要求。明晰文化自信思想的主体性逻辑,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体系中的灵魂地位,还原中国千年文化,寻找中国深厚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建构具有我国特色文化体系,是实现文化自信历史使命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人民应该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在人民身上,这一过程突出人民的主体性。文章以唯物史观作为思想资源,梳理唯物史观中对人民主体性的论述;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人民主体性思想在文化自信中的价值体现等方面来探讨文化自信中坚持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论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英 《理论观察》2004,2(4):18-19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哲学家们对主体性做了不同的解释,从对主体性的超验性理解到先验性概括,主体性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马克思在对前人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了人的主体性以生成性的内涵,科学地揭示了主体性的本质.马克思的生成性、主体性在当代仍是不可超越的科学的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全面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地方历史文化时代价值的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显著的文化优势却没能很好地推动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发展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已是肇庆社会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这既是历史使命也是现实要求.只有深挖活化历史文化的现代因子以提升其现实意义,创新注入时代性的文化元素以永葆文化活性,融入其他先进文化以求开放融合发展,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宏观指导以提升转型的效果,以及增强民众的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以提供精神动力,肇庆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5.
陈烨  王仓 《改革与开放》2021,(12):55-59
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文化自信与高校通识教育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其共同价值追求,为实现二者思政功能聚合,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内生动力、发挥聚合效应、实现内生聚合,旗...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涵养出鲜明的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心态,为深入推动自身的各项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基于价值支撑、文化底蕴、实践导向三个维度,深入探析党内政治文化自信心态的生成逻辑,有助于加深理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选择趋向.价值观形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文化有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形态,价值观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处在社会文化中核心与统帅的地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自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孔孟儒家学说为理论指导,一方面健全以等级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组织制度,另一方面用伦理中心的价值原则、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教化子民".上行下效,社会精英知识分子齐集孔孟旗下,进一步倡导、发展儒家理论.这样,中国社会发展到了近代,儒家文化、儒家伦理、儒家价值观早已浸透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神经,成为所谓中国人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8.
岳静  许林 《理论观察》2022,(11):122-125
文化自信的生成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活动,其中,文化主体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根本前提,文化场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条件,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最终呈现,三者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生成机制的整体结构。文化自信的生成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曲折过程,通过克服多重困境,最终实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因此,全面认识影响文化自信生成的多重困境及实践理路,有助于建构促进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外机制,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陕西理念的内涵 "文化陕西"是陕西省文化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立‘三个自信’,还要加上‘文化自信’,对五千年中华文化要有自信"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战略部署,结合陕醉富的文化历史资源而提出的关于全省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王秀美 《老区建设》2022,(17):30-34
红色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一般规律,又带有地域性特征。就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来说,韶关红色革命文化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毛泽东等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军队和韶关人民在韶关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活动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产生和形成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新时代,彰显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意蕴是韶关红色革命文化价值实现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1.
马文武  苗婷 《改革与战略》2021,37(10):77-85
新发展格局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转变.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生成逻辑,是认识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中国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提出,具有严密的生成逻辑,是经济发展阶段演进一般性规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镜鉴、中国经济发展内生演化的必然要求,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主要特征催化的结果.理解这一生成逻辑,还必须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同于扩大内需,不是各自为阵的"小循环",不是否定国际循环,这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慧毅 《理论观察》2022,(5):162-16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5000年的发展历史,是滋养一代代中国人的重要精神养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思想精神内涵。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人文主义教育资源,对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创设、社会群体身份与价值认同的增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复杂国际背景,高校开展的思政课教学,应以文化自信理念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正确的思政与文化理念,以期进一步塑造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尺度,主张从一种被先验规定了的人性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去实现个人的发展,通过弘扬人性的内在要求去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和促进社会的"人道化",强调人的非理性精神因素在人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人才供给匮乏与配置浪费的二律背反的困境和现实,以人为本得以可能应该是这样的逻辑:以人为根本,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以人为基本,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资本,认识人的本质,激发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中国实现“中国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是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与中国近代历史命运相激荡、人类文明演进大势与中华文明转型相交织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历史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相互推进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其理论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在开放政策的选择上,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二是指在开放优势的培育上,要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新阶段中国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既是遵循国际分工演进的理论逻辑使然,也是因循以往发展经验的历史逻辑使然,更是顺应发展变化了的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形势、新变化、新趋势的现实逻辑使然.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战略目标,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16.
刘琼莲 《改革》2020,(11):147-159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逐渐融合的基础上被提出的,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在超越民主的历史适应性和领域适应性基础上,通过克服多元治理主体主观愿望与行为的冲突,不断创新改革,强化为共同体增光添彩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社会治理领域的实质民主。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个认同原则,铸牢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逻辑、结构逻辑、历史逻辑、道德逻辑与实践逻辑。在实践应用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要以"五治"融合创新为抓手,推进"政治"引领、"德治"运行、"法治"保障、"自治"服务和"智治"创新的一体化发展。要不断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制度,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共同分享、多方共赢、合作共建中形成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更好地实现人的共生共在,达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7.
对资本社会的批判根本上是对资本文明景观所依附的资本逻辑的批判,这一经济哲学批判所呈现的公理,构成了全球化、市场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看,人类社会应当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最大化和人的发展最大化三者目标间平衡发展的综合逻辑向度上,来全面认识和实践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方向,这一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社会发展综合逻辑,必将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也为和谐世界的深层推进与历史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内涵及其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基础上,通过分析政府、高校、社会、公民在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引领、社会参与和公民推动"四位一体"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征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人类未来发展前所未有的光明图景。就其深刻内涵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人类社会,彰显全面性、协调性、和平性、包容性,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其出场逻辑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辩证性的审视资本主义文明和前瞻性的把握文明时代的发展趋势的理论逻辑,革命性的回应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话语霸权和科学性的拓新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术语表达的话语逻辑,创造性的激活和创新性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逻辑。就其价值旨趣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的强大生机活力,提供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中国向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研究为起点,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得以保障文化自信生成的机制及其建构,二是对文化自信的涵养问题进行研究,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沿革和当前实际国情出发,探寻可行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