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文化厅获悉,为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山东今年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包括创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将科研理论成果与现有资源有机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实施非遗传承助力精准扶贫计划,支持利用非遗元素开发衍生产品,助力传承群体就业。加强理论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非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大格局下较为热门的文化之一。当下,全国上下开展"非遗热""文创热",随着《中国非遗品牌计划》的正式推出,使得非遗品牌步入中国品牌计划的行列。湛江市级以上非遗数量92项,排在广东省第9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广东都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湛江非遗进行可用性分析,详细将非遗文创的分类及划分与非遗类型、资源存在形态、资源倾向性及可开发文创产品方向关联,再到对湛江非遗保护驱动力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进而就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展开论述,这些为今后湛江非遗旅游文创指明研究和发展方向,也为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寻求更多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黑龙江省非遗名录的统计,截至目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44项,却只有部分被人们熟知,如东北传统大秧歌、东北二人转,但还有很多优秀的非遗文化没有机会向人们展示.例如望奎皮影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传承人缺乏等原因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本文旨在研究保护与传承望奎皮影戏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如何在信息时代传播和普及望奎皮影戏.  相似文献   

4.
上海非遗资源在我国非遗体系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传承体系.上海持续探索非遗活化利用路径,着力推进非遗国际化进程,不断扩大非遗宣传推广渠道,全方位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创新性开发利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上海未来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通过以当代语言诠释历史优秀文化、依托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平台、增加非遗产品的现代设计感...  相似文献   

5.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利用可以做旅游的乡村有针对性的进行扶贫工作,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优良的旅游资源,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脱贫攻坚战,从原来的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改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扶贫政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是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有效的一种发展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意义,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途径,助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发展,其中一些建议意见对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沂南县促进"非遗+文化""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传统和民俗旅游商品,推动非遗项目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培育了一批融合性强、文化特色明显、可以体验互动的情景式非遗项目活态传播场所,既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又提升了非遗项目对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非遗传播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的逐步深入,当前非遗传播面临着困境与机遇共存的新局面。在融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国家级非遗海宁皮影戏的传播为例,探索四种新型传播模式,整合新旧媒体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装备资源,实现资源、内容、渠道和受众等方面融合,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9月11日至20日,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隆重举行。本届非遗节以"传承文脉,创造未来"为主题,围绕"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这条主线,回顾设立"文化遗产日"10年来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和经验,举行国际非遗博览会、非遗国际论坛、非遗大戏台、非遗进万家、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等五大类主体活动,400多项学术交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围绕益阳非遗的数字化进行调研,从政府视角、非遗传承者视角、大众视角深度剖析益阳非遗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适合益阳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路径:一是加强非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是与高校类教育体系相融合;四是整合已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链;五是建立科学化的非遗人才梯队。此研究有利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保护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节事展会是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展示舞台和窗口。选取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福建泉州作为办展地点,就展会的目标内容、设计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设计闽台非遗文化展会,以期实现闽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探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助力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温强 《老区建设》2020,(4):57-62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为促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生机.嘉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化之源,也是吴越文化传承地,旅游资源全省领先,境内拥有国家5A级景区3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本文以嘉兴市为例,浅析非遗与旅...  相似文献   

13.
文化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规划与资源整合相脱节、资源与品牌构建不协调、利用与创意发展不适应等困境,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非遗文化翻译既是我国向世界各国展现华夏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也是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措施.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且地方特色突出,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外宣翻译是强化黑龙江非遗文化保护与宣传的重要措施.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出发,旨在研讨提升非遗外宣翻译现状的对策,阐明了黑龙江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欠缺之处及形成的缘由,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多样的传承方式和复杂的保护对象是我国非遗文化保护的最大问题.本文拟从地方政府和高校这两类机构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局限两方面出发,着眼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的方法和方式,充分挖掘政府和高校在这块领域中的独特优势,探索在这两者之间构建一种良性互动模式,体现科学、合理和全面性,并建立起这两类机构、这两种队伍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长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本质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非遗扶贫可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长期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系统、生态系统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非遗扶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发展资源,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激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生传承动力。2013年,贵州省启动了"锦绣计划",助力全省妇女脱贫致富、创业就业。截至2018年,贵州省"锦绣计划"已经实施了5年,帮助全省妇女发挥手工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锦绣计划"成为贵州省传承民族文化的民心工程,贵州省独特的指尖技艺逐渐成为新的指尖经济。  相似文献   

17.
明娜 《走向世界》2014,(51):32-35
2014年10月11至13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市举办。博览会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创意衍生品和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示为主要特色。展会期间,国内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为人们献上了一场非遗盛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李双  陈科峰  方琳 《宁波通讯》2014,(12):66-69
阿拉非遗汇活动是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对文化惠民、用文化托举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这一公益平台既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日益压缩的生存空间里坚守,又为市民开启了一道参与体验经典传统文化的大门,静默凝神,对话传统,感受非遗人的淳朴,触摸自己内心深处久违的感动,找寻精神根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对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渐提高。互联网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方向,"互联网+文物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有助于促进文物资源的共享,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帮助国民建立正确历史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冯骥才 《中国西部》2013,(11):16-16
近几年,"非遗"二字热得烫手。由国家舞台到"非遗一条街"直到花花绿绿的商品广告,非遗已经随处可见。这并非不对,至少让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以及重要。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深入到民间、到非遗之中,以冷静的科学的文化的眼光审视,问题并非小小,而是大大。首先来自非遗载体的大量瓦解。我国历史的源头在村落,非遗多半在村落;少数民族的非遗几乎全部在村落(寨)。在当前迅猛异常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原生的村落正在急速消减;近十年我国村落(自然村)以每年九万个速度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