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新功 《发展》2016,(12):80-81
招生质量决定着培养质量,然而,我国现行博士招生选拔方式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弊端,为了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必须积极深化博士招生制度改革. 一、现行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浅析 (一)现行博士生的招考现状概述 现行博士的选拔方式主要有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直接攻博三种.博士招生工作除了年度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审批统一下达外,其他各个环节都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具有自主性大、分散性强、灵活多样、易受主观因素制约等特点.招生程序包括报名、初试、复试三个环节.报名环节主要核实考生是否具备报考资格.初试根据卷面作答成绩确定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的学业理论基础.复试为面试,全面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的资质.  相似文献   

2.
日前,教育部称,今后我国将调整硕、博研究生的结构,控制、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硕士生招生规模。目前,我国的本、硕、博比例是36∶4.2∶1,而发达国家是25∶10∶1。在本、硕、博的结构上,硕士研究生发展空间比较大。近年来,说到研究生招生规模,用“芝麻开花节节高”已经显得节奏过慢,而是以跳跃式的速度在扩招。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2001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是600人,2003年已突破千人大关,今年的招生规模据说达到1800人,导师的数量几乎没多少变化,招生的人数却增加了两倍。现在,当得到教育部的明令指示后,高校还不摩拳擦掌准备彻底实现…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亟需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其培养途径是:提供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1990年设置第一个专业学位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已近三十年.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专业和招生数量上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当前,科学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改革入学考核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双导师指导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招生工作是培养工作的开端和基石.高校可通过积极招生宣传,制定奖励政策,加大选拔力度,吸引、录取优质生源;实行双资格制度、隔年招生、一级学科招生、复合导师制招生和限制导师招生人数等举措,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策略,建立利于研究生培养的招生模式,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6.
苏社钦 《新西部(上)》2010,(4):192-192,198
在军校研究生面临新的分配形势下,促进军校研究生的教育转型是当务之急.要统筹招生规模,按实际需要调整招生比例;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军人使命意识;着眼三个贴近,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导师配置和考评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潜在效能;把握教育规律与特点,力争在和谐氛围中逐步实现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教育硕士是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主,同时教育硕士学员本身还肩负着培养更多人才的重任。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如教育硕士教学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人才选拔和培养教育硕士的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应适应社会需求,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强化导师的素质,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教育资源的校际差异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通过建立地方高校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从硬件设施、课程、导师和科研项目等四个方面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自主招生是高校适应自主办学和素质教育要求而实施的重要变革,受高校、政府、社会舆论推动。这项改革增强了招考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但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本文以一所院校为例,分析自主招生的教育公平成效,对自主招生入学学生的培养成果进行了对比,剖析了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不确定性条件下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研究生招生单位通过改革招生机制、扩大接收优秀推荐免试生比例、科学制定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加大差额复试力度、强化导师招生自主权、合理制定研究生学费成本分担比例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宣传等举措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怡  赵立琼 《发展》2016,(10):56-57
一、背景资料 L市艺术学校(以下简称“艺校”),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中等专业艺术人才.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戏剧表演、戏剧音乐、社会文化艺术(声乐、舞蹈、美术、器乐)、民族音乐与舞蹈等,学制分别设定为三至六年,是一所公办综合性艺术类学校.近年来,国家对该校加大了投入,招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辍学数量也增加了.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制度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招生周期过长、招生程序过于繁琐、考试方式不能全面考核考生综合素质等问题.改进办法是:扩大招生单位自主权,健全招生法律制度;改革考试制度,缩短招生周期;建立招生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及20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硕导、博导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这一问题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不是单一的,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包括学制短、导师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显性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而对于那些隐性的制约因素往往关注不够甚至忽略.其中,科学素质缺失已成为制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典型隐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学科间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时代对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推动学科渗透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跨学科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在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方面尚存在跨学科发展的观念薄弱、跨学科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不够活跃、跨学科的招生制度不够完善和跨学科的教师进修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要采取更新跨学科的发展观念、优化跨学科的组织结构、加强跨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改革跨学科的招生制度和健全跨学科的教师进修制度等方面的措施来不断地完善、提高研究生导师跨学科的综合素质,促进导师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从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推行自主招生试点。其后基本上延续了自主笔试+自主面试的所谓自主招生模式。至今,8年间自主招生的高校数量与招生规模也随之逐年扩大,截至2010年,全国近80所高校有自主招生的资格,其中就北京地区所拥有的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就有近20所。历年来的招生数据显示,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人大学门槛的考生几年间翻了6倍。  相似文献   

16.
《走向世界》2013,(14):140-140
<正>一、招生对象已成为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或达到省级会员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摄影爱好者。二、学制与学费学制一年。学费3000元(含在线影展)、教材费400元、报名费10元,共计3410元。  相似文献   

17.
《走向世界》2013,(23):140-140
<正>一、招生对象已成为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或达到省级会员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摄影爱好者。二、学制与学费学制一年。学费3000元(含在线影展)、教材费400元、报名费10元,共计3410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据招生部门及导师反馈,目前我国国际硕博生生源质量选拔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导师在招生宣传、选拔与行前作用的缺失.为培养出更多富有科学素养,献身科学与文化事业,亲华友华的高级人才,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研究中国选拔硕博国际研究生的困境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图书情报专业招生规模和跨专业人数比例持续增高,梳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研究生培养现状和教学问题愈发重要。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培养的可行性,并从课程结构、实践方案、学科背景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总结了吉首大学MLIS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结合MLIS研究生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设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导师选聘制度、营造专业学术氛围、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联络沟通机制等策略,以期为民族地区高校培养MLIS研究生提供可持续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20.
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职业性与学术性相融合的本质特性,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满足社会需要。通过分析现今中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教育理念的偏差、招生录取职业性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职业导向性不足、导师队伍偏向学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发现,只有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实践环节、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优化环境,才能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