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智慧图书馆建设改变了用户的行为模式,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促使阅读推广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转型发展。文章分析了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下阅读推广服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阅读推广发展措施。分析认为,新形势下图书馆需要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利用媒体融合拓宽推广渠道、聚焦平台搭建实现资源共享、关注读者需求深耕智慧服务,与时俱进,实现个性化、多元化、智慧化的阅读推广,精准高效开展阅读推广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5G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关系及发展现状,梳理了基于5G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文献研究情况,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硬件设施、智慧图书馆服务和智慧图书馆创新,在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基础上,从网络、系统和硬件3个方面构建基于5G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体系,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运用先进的技术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当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文章以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设智慧化的图书馆实践为例,分别阐述了中心机房建设、自助借还服务、智慧门户网站、图书馆微信服务、虚拟现实图书馆5个方面,发现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搭建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智慧化的学科情报服务、生态化的特藏数据库和基础设备升级4个方面的未来高校图书馆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建设"双一流"时代背景因素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进入跨越发展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服务渠道、服务内涵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机、通讯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高校图书智慧化的融合为切入点,探究可为图书馆服务的技术融合趋势并设计出智慧图书馆的分层系统模型,旨在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后疫情时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图书馆空间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的用户需求变化,以现阶段智慧空间建设和技术发展驱动为基础,对图书馆空间服务理念再定位,建立用户中心的知识框架、创新体验的社交空间、人文关怀的学习空间,建设智慧化、立体化、信息化、虚拟化的空间服务,为当下图书馆智慧空间再造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的20所知名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采取浏览其官方网站、查询文献、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从图书馆服务及用户学习利用的需求出发,在智慧理念、智慧门户、智慧服务平台、智能设备、移动图书馆、自助服务5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总结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情况及建设经验,并提出几点建议,为其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以提升高校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了西藏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认为应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图书馆:试引进RFID系统,优化管理与服务;抓住时机建设智慧图书馆建筑体系;用智慧服务理念指导、深化服务.以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和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时代热潮下,高校图书馆应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其综合水平和竞争力。文章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探索历程以及研究主题做了梳理和探讨,内容涉及智慧图书馆的内涵、特征、技术应用、管理、服务和馆员等方面。通过对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的研究,认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将会是一个长期化发展过程,同时在新理念和新思路的指引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和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热潮,图书馆的空间利用问题开始突出,物理空间的局限、虚拟空间的增长,空间再造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智慧空间的内涵和演变进行文献分析,发现图书馆空间经历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低级阶段,再到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的高级阶段,智慧空间提供了智慧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解决方案。接着分析了国家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状态,国家图书馆还处在空间利用的初级状态,没有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没有提供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服务。然后,从资源、技术、服务方面,论证国家图书馆建设智慧空间的必要性。最后从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共享空间、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采集空间、人工智能为支持的智慧空间三方面说明了国家图书馆智慧空间的建设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高速发展,绝大部分重点公共图书馆和“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即以RFID技术、自助设备等为主的硬件设备建设。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入瓶颈期,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方向还在摸索之中,各图书馆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有共识也有分歧。文章旨在提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托、以服务为核心,即能实现智能感知和数据交互下的智慧图书馆精准、个性服务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大数据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不断完善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深度、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提升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便捷读者个性化服务,为图书馆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文章提出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建设的意义,分析高校图书馆传统业务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数据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实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如火如荼,其是图书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读者需求变化的主动变革。智慧图书馆利用信息新技术和智能设备,打造虚实结合的智慧空间,提升了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效益。文章通过阐述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及优势、发展方向及重点,从资源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体系、网络信息安全、智慧馆员队伍4个层面出发,指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问题和具体路径,以期提升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定位技术、识别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开始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相结合,智慧图书馆就是人工智能与传统图书馆的结合体,为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力量。文章从人工智能和智慧图书馆入手,分析和探讨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中应用,提高图书馆的智慧程度,为学生等需要图书服务的人群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文章梳理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以数据清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用户画像技术作为支撑,构建了基于智慧数据层、智慧业务层和智慧应用层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逻辑框架,深入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智慧检索、智慧推荐、智慧学科服务、智慧互动4个场景的应用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5.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思维习惯,而且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而智慧图书馆的建立正是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之上,运用物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以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本文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数字中国战略的政策指引,梳理了智慧图书馆虚拟服务研究与实践情况,分析智慧图书馆虚拟服务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应从虚拟空间建设、虚拟互动社区建设、虚拟阅读服务、虚拟数字人服务等角度切入智慧图书馆虚拟服务建设,并从服务观念的改变、数字资源的确权、知识服务的探索、合作共赢机制等方面提出智慧图书馆虚拟服务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章从传统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出发,深刻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将跨界整合信息资源,集成用户数据,赋予精准服务,不断升级用户新体验,为智慧图书馆总体建设提供多维度、全视角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与传统意义的图书馆相比,智慧图书馆具有服务高效性、使用便利性、知识共享性等特点。在智慧图书馆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基于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研究了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技术,分析了智慧图书馆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嵌入式节点、建立通用数据分析模型、加强云资源环境构建、制定相应政策与行业规范等对策改进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不断促进和推动我国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基础之上,把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而形成的一种图书馆新形式。加强对馆员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分析和培养路径研究,促进馆员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自我提升能力的提升,是深化智慧图书馆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文章探索了智慧馆员职业胜任力的核心要素,对提升新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员职业胜任力的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旨在加强智慧图书馆的优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以智慧服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正在推动传统图书馆的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作为智慧图书馆转型的先驱,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面临经费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智慧服务的实现,文章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