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叶明 《中国房地信息》2015,(Z1):110-113
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无论是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建筑业数字化改革的推进,我们正迈入数字孪生时代,而真正实现建筑物数字孪生的智能建造,其基础前提是建造对象和建造过程的高度数字化,这样一个过程唯有依托于BIM建立数据模型才能实现,真正达到智能建造或智慧运维。BIM与智能建造的关系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作为传统行业,  相似文献   

3.
<正>以钢结构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以现场智慧建造为突破点,拉通工厂现场一体化管理;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构建“前中后”台数字管理系统。1发展智能建造的紧迫性传统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建筑业对智能建造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国社会老龄化速度加快,建筑业施工工人短缺。据统计,2022年建筑业从业人数5232万人,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  相似文献   

4.
<正>全球碳权竞争形成产业压力;碳基线与碳核算困难;建筑企业亟待转型;建筑全链打造新业务和新模式的转型机遇。建筑业作为具有广泛带动效应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产业链带来的巨大上下游影响力。这一特征使得建筑业的碳排放足迹远超于建筑施工建造过程本身,可以渗透到上游的建筑材料生产、下游的建筑运行乃至建筑“生命末期”的拆除回收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5.
<正>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多主体有机协同、共同推进,需要推进相关技术的广泛性、体系化应用,将推动施工管理机制创新、资源协同优化、过程闭环控制。近年来,建筑业工程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造工业化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国家大力推行智能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智能建造的实施将以协同创新为主导模式,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与现场装配化为重要载体,根本性推动建筑业变革升级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中亿丰在“建造-制造-智造”三造战略牵引下,率先构建中亿丰智能建造“1平台+6专项”体系,致力于实现中亿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创新集群。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形成的建造新模式,在引领建筑产业变革,推动工程建设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智能建造的核心在于三个身份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我们传统施工企业身份的转变,我们不再是传统“造房子”的施工单位,  相似文献   

7.
<正>BIM和智能建造有什么关系?BIM如何支持智能建造发展?2022年1月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在中国建筑业2035年目标当中指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从方向上再次明确了智能建造在中国建筑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在智能建造概念被提出来之前,  相似文献   

8.
以精益建造体系为主线,依托EPC项目建造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将使建筑业信息化程度更高,计划性要求更高,管理集成化更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模式的转变,以物流仓储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发展迅速。为适应新的经济模式及市场方向,建筑业越来越多开始向实施投资+建设的方向发展,其中以EPC为主要模式的开发建造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业主采用。  相似文献   

9.
<正>加快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实现管理平台化;提高全要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工程建造企业应扮演好创新主体的角色。近几年,国内建筑业经历了一些挫折,不过从客观数据上来看,我国建筑业的国民支柱地位依然稳固。然而,传统的建筑业面临生产率低、劳动力减少、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事故频发的困境,以上行业痛点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智能建造。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机器人开创了一种新型建造方式,它有助于建筑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国内建筑机器人研究才刚开始起步,技术整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其产业发展痛点主要在于:施工作业环境差;使用安全难保障;投入产出比较低;行业体系标准欠缺。我国建筑业经济体量大,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占GDP的25.6%;从业人员多、年龄结构断层,2021年从业人数5282.94万人,其中青壮年建筑从业者仅占两成。目前工业程度化低,90%的建筑从业者都在从事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建筑施工自动化迫在眉睫。结合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将机器人技术用于建筑作业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从行业趋势看,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超过50%,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60%-80%,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占20%-40%,施工过程占5%-10%,建筑业低碳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产业成绩卓著。但也仍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建筑产品建造的绿色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建造处在探索阶段;建筑品质有待提高;国内建筑产业规模难以为继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建造。我国建筑业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发展接近饱和,建筑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拓海外市场,用国际化市场占有增量来弥补国内需求的减量,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公司结合石油化工行业施工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三种类型打造产业工人队伍;调整原有组织模式,将作业层队伍按照核心层、紧密层、普通层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实行差异化管理。随着国内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筑业开始步入品质建造时代,项目规模大,现代化施工装备普遍运用,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建造方式大力推进,对产业工人队伍提出了高标准。但从整体来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产业可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竟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由于建筑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性,参照联合国制定的《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建筑业由“土木工程建筑业”、“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及“装修装饰业”组成.并按生产过程包括建筑规划、设计、施工、拆迁、改造与维修等活动.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可定义为:某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以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创造附加价值并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二、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了正确评价建筑业的国际竟争力,需要建  相似文献   

15.
兵团建筑业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企业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企业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大型企业承包模式转变,进而实现兵团建筑业承包模式的战略性转变,以推进兵团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建筑业"两个差距"的成因,提出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政策为"两适一集".该产业政策为提高河南建筑业产业地位,促进其成长发展、实现其跨越式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和对策支持.该产业政策有助于实现河南建筑业从较长时期以来存在的盲目的产业规模扩张,向理性的产业成长发展、投入产出比的提升转变;有助于提高建筑业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7.
<正>模块化集成建筑将建造过程从工地搬进工厂,成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关键,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通过工业化、智能化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智慧建造体系,加速现代建筑业发展。4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发表了题为“如何学习借鉴汽车产业,为人民群众建好房子”的演讲,其中提到“好汽车和好房子都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广受关注。当前传统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面临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逐步放缓,对建筑业而言,也意味着将面临建设量下降、增速放缓的发展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筑...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工程建造行业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与大规模投资来拉动发展,组织方式粗放,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程度较低.在新时期,推动智能建造发展,被认为是建筑业摆脱传统粗放型建造方式的主要途径. 智能建造不仅带来了工程建造技术的变革创新,而且将从产品形态、建造方式、经营理念、市场形态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业.然而,当前,...  相似文献   

20.
<正>BIM的应用开启了建筑业的数字时代,数字化转型将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将围绕高质量的数字技术、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全生命期的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积极推进面向未来的智能建造。BIM开启了建筑业的数字时代今天,“数字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我们每天用着微信、支付宝、淘宝,我们几乎离不开手机;工业领域有智能工厂;物流领域有智能仓库、无人码头;农业领域有智能灌溉、智能大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