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山区农民走向市场胡先国,林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山区农村怎样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地处秦巴山区的宣汉县胡家区的总体思路和做法是“配置两种资源,狠抓两个转移,强化五项举措”。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的基本内涵是要求各种...  相似文献   

2.
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权流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经济学认为,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追求效率最大化为目的。农村集体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要使其在农村市场化建设中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应当以其权属形式的特殊方式,在建立好现行市场法治的框架内,进行新的模式构建,有效整合并且自由流通。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分离,农民对集体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私产化“。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致信全国供销合作社代表大会指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这就为供销社工作指出了根本的方向。供销社要自觉履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这一历史进程。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成为农村综合性的服务中心,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一、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扭转农业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化是从强化农业建设,更快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高度提出的要求。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缺陷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适应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一些致命弱点,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还对农民进入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的大潮中,就农村而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农民推向市场,这不仅是当前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解决好将农民推向市场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把农村广大干部推向市场,只要农村广大干部大胆地走向市场,就能引导和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始终在计划体制的轨道上运转,对农民来讲,上面叫种什么就种什么,现在放开了,农民一下子要面对市场,进入市场,有很多方面一时还很不  相似文献   

6.
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双轨制”局面开始打破,代之以市场调节为主,侧重宏观调控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渐形成。在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农产品推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市场,也已成大势。然而,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民的商品意识比较淡薄,思想上自我封闭、小富即安,面对市场心中无数,无所适从。这就决定了其走向市场,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如何帮助和引导农民顺利地渡过“困难期”,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把农民引向市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帮助农民闯市场配套措施应抓好王康道,王鹤标农业走向市场,给广大农民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机遇在于农民可以自主配置资源发展生产,挑战在于经营的风险加大。如何帮助农民抓住机遇,赢得挑战,更好地发展农业市场经济?在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村基...  相似文献   

8.
来稿摘编     
当前农民种田的困惑把农业推向市场,农民走进市场,是近几年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巨大变革。然而,解脱计划经济束缚下的农民,一下子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潮,相当一部分人感到无所适从,他们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帮助排忧解难。据笔者在农村中了解到农民的困惑有这些方...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江总书记的讲话既为整个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既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经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只有把稳定和深化的工作做好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我们各级经管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切实把…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化,是发展森工企业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无论任何社会,人的需要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需要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我们森工林区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森工企业所辖事业区面积为 1 005万 hm2,约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四分…  相似文献   

11.
粱灿云 《农业经济》2004,(10):23-24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干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适应市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一些致命弱点,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还对农民进入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了有效法律保障。目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对农业资源流转与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金融作为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新型农村金融形式,无疑对于实现农民的土地权利,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如何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王林,佟景春,胡伯龙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我国今后的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那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农村改革应该怎样发展和深化?我们认...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化,是发展森工企业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把农业区划工作引向深入的四个方面:一、拓宽思路,把农业区划研究进一步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外向经济;三、研究资源互补,优化资源组合;四、紧密联系经济建设实际,为宏观调控服务。  相似文献   

16.
发展经济,都有一个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需求各方的问题。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经济是由中央计划部门通过各级计划、专业管理部门,用指令性计划指标安排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在利益多元的基础之上,由市场按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形成的价格向各层次经济活动者提供广泛而真实的信息,使经济活动者能够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做出符合条目利益的决策、市场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调整作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否得到恰当配置和有效利用,决定着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如何围绕市场需求,把结构调优,把经济搞活,使农民致富。必须“认准一个方向、突出四个特点、处理好五个关系、遵循五个原则”。这些部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要用系统的信息观念对待已经开放的市场环境。以有这样,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只有这样,农村经济才能向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既要着眼长远,又要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从宏观上来讲,国家应抓住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一根本问题,制定向"三农"倾斜的具体政策。一是从体制上,打破城乡壁垒,按市场经济法则配置城乡资源,拓展农民的生存空间。二是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财政资金、国债资金、信用社贷款要加大向农业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方面倾斜力度;实行税费改革,大力减轻农民负担,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三是从制度上,加大执行和监督力度。多年来,农民负担问题屡禁不止,"按下葫芦起了瓢",主要是中央的方针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对农业、农村和农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说过: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农村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表明,要使改革的意义为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就必须从教育农民入手。如今,农村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市场经济已在华夏大地扎下根,结出了果实。然而,走进一些穷乡僻壤,计划经济的印迹依稀可见。不要说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为农民所陌生,就连今日的市场是啥样、明日的市场如何走向,以及种什么有市场、养什么才赚钱这样的简单问题,一些农民也朦胧无数。因此,要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引导、教育农民的力度必须加大。  相似文献   

20.
“农民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信息,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这是时下农村流传较广的顺口溜。它反映绝大部分农民“想市场,盼市场,市场来了怕市场”的矛盾心情。农村这些现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今而后必然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在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农业走向市场,重要的是把农村产业大军引向市场。如何把农民引向市场?这确是摆在各级地方党政和农村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要适应这种转变,应多在“引”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